今日潍坊 今日青州 今日诸城 今日寿光 今日安丘 今日高密 今日昌邑 今日临朐 今日昌乐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今日潍坊 > 正文

过年闲着没事阔瓜种

来源:潍坊晚报 2020-01-19 08:56   https://www.yybnet.net/

潍坊人说的“打春”,是“打春牛”的省略,由唐代“鞭春”风俗而来,打春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末。“嗑”“嗑嚓”“贬拉”“哈”“咂摸”“啃”等,在潍县话里都是与吃有关的词,这些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各种吃相。

打春

读音:读若字音。词性:名词。词义: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

民谣:到了腊月才待冷,没有几天又打了春。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天即将到来。这个节气潍坊人叫“打春”,很多地方也叫“打春”。那么“打春”之“打”,从何而来?该怎么“打”?其实,潍坊人说的“打春”,乃是“打春牛”的省略,由唐代“鞭春”风俗而来。

唐代诗人元稹写的《生春》中有句“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已经透露了一些信息,即立春这天要在县门外“鞭春牛”,这“春牛”并不是真牛,而是用泥塑的“土牛”,鞭打完之后,大家要抢一些“牛土”回家,盖在春蚕上,祈求一年的丰收。到宋代“鞭春”演变为“打春”,宋代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卷六记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至日绝早,府僚打春。”这里所说的春牛,均为土牛,并且要在立春这天的绝早,由官员带头“打春”,要把“春牛”打得越碎越好。打完之后,大伙照例要“抢”一些“牛土”,回家撒在自家的地里,希望带来一年的好收成。这样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末才逐渐消失,这便是“打春”的由来。

虽然打春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但春天并不会马上到来,寒冷的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潍坊过去有一句民谚,叫“打了春,后欢气,还有四十天的冷天气!”

潍坊人不说“欢喜”,而说“欢气”,都是高兴的意思。这谚语的意思是说,不要一听说“打春”就兴高采烈地忙着脱冬衣,从“打春”算起,一般还要冷四十天,也就是说要到春分清明之间天气才遂渐变得暖和。但北方的春天经常冷暖无常,即便是到了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天气骤冷,飘落雪花的事也是有的。所以,老潍坊人会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也就是说,过了清明才不会飘雪;过了谷雨,才断绝了下霜。这基本就到了阳历的四月下旬,五一节的前后。但是,即便是到了这时候,夜间或早晚的时候,天气还有些凉。

过去到了“过麦”,靠人工割麦子,早上出工,还要捎件薄棉袄。所以,老潍县还有句谚语,叫“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衡”。“衡”这个字在电脑里打不出来,写作平衡的“衡”去掉“双立人”,换上“提手”。是个动词,扔掉或放在一边的意思。

例句:你别把个板凳子“衡”在当门口,怪绊拉地慌!

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过了端午节,棉袄就可以不穿了。这就是潍坊的春天:寒一阵,暖一阵,风一阵,雨一阵。所谓“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老辈的潍坊人对付这样的天气,发明了一个办法,叫:春捂秋冻,是说春天乍暖乍寒,身体难以适应,最好的养生之道就是多穿点,不要急于把“棉衣裳”都拾掇起来。切莫小看了这种古老的民间智慧,关键时候往往能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受伤害。

读音:读如“阔”的音。词性:动词。词义:用牙齿把果仁剥出来。

例句:过年的时候闲着没事儿,一家人都在那儿嗑(阔)瓜种、看电视,嗑得满屋地都是些瓜种皮。

潍坊话中凡是嗑的音,大多数都念成“阔”。比如“上课”念成“上阔”,“一棵树”念成“一阔树”,“咳嗽”念成“阔索”,等等。但有的“嗑”的音却念成“kei”这个音,比如“请客”叫“请kei”,“克服”叫“kei服”,很值得研究。

嗑瓜子这个动作,是用上下牙相对,把里边的瓤“嗑”出来,潍坊人也把这个动作叫:嗑嚓,读“阔查”。嗑嚓含有一定的贬义,多指一个人不注意吃相和卫生。

例句:打清晨起来你就在那里嗑嚓,嗑嚓得到处都是这些瓜种皮,怪脏的。

同样的意思也说:嗑嗑。

例句:那些蟹子腿里还有些肉,你再嗑嗑,白瞎了。

过去潍坊话中有一个歇后语叫:嗑瓜种嗑出个臭虫来——简直不是仁儿(人)!这里的“仁”要儿化。果核中间的部分叫“仁儿”,比如杏核里有杏仁儿,桃核里有桃仁儿,月饼里有五仁月饼,是五种果核的仁做成的。这个歇后语以“仁”谐“人”的音,非常生动有趣。

除了“嗑嚓”,潍坊人把用牙咬的动作,还叫:嚼噶,读作“撅噶”。嚼噶就是用牙把食物反复研磨到能够吞咽的程度,这个词强调的是牙齿的动作。

例句:那个芹菜奇老了,炒不烂,吃的时候得使劲嚼噶。

如果人老了,牙齿掉了,只剩下牙床,嚼东西不方便,反复嚼也嚼不烂,潍坊人叫“贬拉”。

例句:他上了年纪,没有牙了,吃个饭可倒费劲,在个嘴里贬拉过来,贬拉过去。

对于进食汤汁一类的食品,比如粥类,潍坊人会说“喝”,读作“哈”。潍县民谚有:上南门,哈油粉,哈得个肚子大沉沉……喝酒也说“哈酒”。

情景对话:

甲:夜来后晌做什么去了?

乙:这不是些伙计搿伙着去练摊儿,三劝两劝,哈大发了!

如果是吃面条、面叶儿这样的食品,潍坊人会说“搐拉”,搐拉是个象声词,代表吃面条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所以也用作吃的代词。

例句:夜来后响俺家里做的肉丸子凉汤,叫我“搐拉”了两碗,还不大饱,又添了半碗。

吃半稀半干的食品,不太用咀嚼,潍坊人叫“扒”。扒这个词尤其强调手捧着碗,往嘴里填这样一个吃相。有时候也形容人涉世不深,没有经验,任意作为。

例句:他那个人奇没有数,不知道自个扒了几碗干饭。

有些食品附着在比较硬的物质上,比如骨头,玉米棒等,要用门牙先咬下来,潍坊人会说“啃”。

例句:到了秋天,棒子下来了,啃了两个,奇香!

吃东西吃得特别香,特别尽兴,特别嗨,过去潍坊话有个俗语,叫“吃没了鼻子”。没,读“抹”,指吃到鼻子以上。

例句:七几年那刹里肉奇少,家里偶尔吃了一顿猪大骨,就着粑鼓,吃得没了鼻子了,这一辈子忘不了。

有时为了品尝食物的滋味,细嚼慢咽,潍坊人叫“咂摸”。

例句:潍坊的小凉菜,奇有味道,你吃的时候得慢慢地咂摸。

咂摸有的时候也用于理解别人的话语里边暗含的意思。

例句:他说的那个话,其实还有别的意思,你得好好咂摸咂摸。

有时饭菜吃着不顺口,或者自己不爱吃,小口慢嚼,一点一点地吃,潍坊人叫“签那”。

例句:那个孩子吃饭细食,吃饭“签那签那”地,营养不好,到了长个儿的时候,还不开个儿。

在潍坊话中是说,一个人吃饭比较挑剔,有好多不爱吃的东西。潍坊过去有一个民间俗语,“长个儿还得草和料,光啃树皮不上膘”,说的就是细食的意思。

蜜拉

对于水分比较大的食品,只能用舌头反复去舔,潍坊话叫“蜜拉”。

例句:大热天吃冰棍儿,奇肯化,得迭伙子蜜拉。

有的食品包在硬壳里面,用一般的办法吃不到,得用嘴嘬出来,潍坊话叫“咂那”。

例句:过去生活困难,没有点油水,吃骨头的时候,要把骨头砸开,吃里面的骨髓,好不难抠搜,得使个嘴使劲咂那。

过去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的第一需要。即使到了今天,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节目最受大众欢迎。所以有关吃的词语在老潍县方言中特别多。以上仅举其大要,可见一斑。

新闻推荐

潍坊市举行2020欢乐春运联谊活动

本报讯(记者王莹)1月16日,由市文化和旅游局、潍坊火车站主办的“新年送祝福·温暖回乡路”——潍坊火车站2020欢乐...

潍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潍坊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包饺子过小年2020-01-18 10:15
猜你喜欢:
评论:(过年闲着没事阔瓜种)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