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23岁的刘绍堂在国防施工中为保护战友负伤致残。退休后,他搜集革命英烈、身边榜样故事及渡江战役、潍县战役、抗美援朝等史料,走进部队、机关、学校、社区等进行宣讲,累计超过1000场,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弘扬身边的正能量。
笔耕不辍的宣传员
近日,记者来到潍城区军休一所刘绍堂家里,看到他依然保持着部队的生活习惯,不仅衣服整洁,每一件物品也摆放得规规矩矩。客厅的沙发旁,堆放的各类报纸、书刊有1米多高,多年来,刘绍堂笔耕不辍,将宣传潍坊、宣传军休工作、宣传身边好人好事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书报也是他宣讲内容的来源之一。
刘绍堂“写身边人、说身边事”,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亮点,他挖掘出以442发子弹消灭214名敌人的老英雄张桃芳的事迹,在炮火中以双臂当电线的“英勇电话兵”何相荣等好人好事。为了写出生动的稿件,刘绍堂经常“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曾经,刘绍堂听说退休干部李兆林自制健身用的保健锤和扭东北大秧歌用的“花流球”,天天送到晨练场供他人免费使用的事情后,为了写出生动的稿件,刘绍堂拄着双拐到晨练场现场观察多日,写出了《晨练场上的热心人》一稿,被多家报刊刊登。
如今,刘绍堂在各级报刊发表稿件150篇以上,每年都被多家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被省、市关工委,省、市老龄委和残联表彰为“优秀信息员”,潍城军休一所多年都荣获省、市军休系统“通讯报道先进单位”。刘绍堂说,宣传这些先进人物同时也是在激励自己。
以身作则的宣讲员
刘绍堂还十分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五老”报告团成员,他坚持以“形象生动讲故事、深入浅出说道理”的形式,去为青少年作传统报告。
为将传统报告讲得生动、深刻、精彩,除了天天读书看报,刘绍堂坚持先当学生后当先生,宣讲前先了解听者想什么,然后再确定宣讲内容,尽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一个稿子反来复去讲、讲来讲去一个样”的情况。
一次,刘绍堂应邀到少管所宣讲,当他讲完老一辈的革命故事,一名少年痛哭流涕,写下血书要痛改前非,这件事对刘绍堂触动很大,让他看到了宣讲给孩子们的意义有多大。之后,只要有机会,他就到处去讲,一年下来少说要讲50场。
每一次宣讲,刘绍堂都风雨无阻按时到。因拄着双拐行动不便,他多次在冰雪天摔倒,但他从没因天气原因和家中私事改变作报告的计划。有一次在奎文实验中学作报告时,正好遇到暴风雨天气,他仍冒着风雨拄着拐杖来到孩子们中间,看到古稀之年的刘绍堂精神抖擞,孩子们的情绪更高涨了,在老师和同学眼里,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深刻的传统教育课。
刘绍堂说,只要他还能动,就会把宣讲这件事一直坚持下去。
文/图本报记者周晓晴
新闻推荐
近年来,滨海区强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扎实推动海洋优势产业、高端绿色化工等重大项目落地,着力建设国家高端...
潍坊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潍坊,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