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马林峰)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经济区围绕建成区和农村社区建设,以产业为支撑,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协作和空间协调,统筹城乡全面发展。
提升城区品质。发挥开发区土地后备资源优势,以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与配套服务功能完善为导向,注重城市运营和提质上档,高标准、高起点地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让城市融入自然、富涵文化、传承历史。重点抓好城市建设更新改造、民生公共服务以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依托白浪河国家湿地公园,支持鼓励发展高端住宅,加快楼宇经济发展,获取土地溢价、房产销售、园区开发和服务完善带来的稳健收益。
增强服务功能。按照国际化的服务标准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生活公共配套服务,完善城乡医疗、养老、保险、就业和教育的保障机制,建设区、街、村(社区)三级的规模化、有地区影响力、城市化功能齐全的综合体、特色街、商业配套群以及医院、学校、社区等公共服务设施群。重点发展以“文化馆、图书馆、体育中心”为依托的公共服务综合平台,积极构建全方位、高水平、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到2020年,建成1-2家全市最高水平城市综合体,6-7家街道配套综合体,7-8条特色街区,10-15家社区级生活配套综合体。
引导人口集聚。积极推进市民化与中心城区人口迁入,规划期内,实现0.75万城中村和城边村居民完全市民化,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完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体制,加大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事业方面的投入,提高区内人口规模,聚拢发展人气,营造成熟社区。倡导“职住平衡”,优化就业与居住关系,完善住房供给与选择模式,减小通勤距离和成本,建设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生活居住工作区,促使职住功能融合。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坚持科学规划引导的原则,立足壮大老城区,尽快建设新城区,形成“产业园区—街道—新型农村社区—村”的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架构。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大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力度,消化商品住房存量,促进拆旧区改造与房地产市场有效衔接。稳步推进土地储备区域、定向安置房所在地块和土地储备待拆区域房屋拆迁腾退。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着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农地重整、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完善社区基本服务功能,提升管理服务能力。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加强与潍坊中心城区的一体化发展,依托主城区技术、人才、交通、资金、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科技研发、金融咨询、商贸服务、生活配套等功能。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济南4月6日电(记者席敏、陈灏)山东省首个到2030年的法定空间规划《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正式对外发布。根据这一规划,山东省确立“双核四带六区”城镇发展空间布局。...
潍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潍坊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