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洋香波果野生蛇皮果
走过多少路,杨晓洋已经记不清了,他只记得自己去过30多个国家,见过3万多种植物,吃过600多种水果,他被国内多家媒体称为“全中国吃过水果最多的男人”。
32岁的杨晓洋是一位水果“猎人”。顾名思义,水果“猎人”就是找寻水果的猎手,他们的“战场”在世界各地,哪里有特色水果,哪里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穿山甲似的野生蛇皮果、吃了能让人放屁都有香味的香波果、能化酸为甜的仙蜜果……这些都曾是杨晓洋寻找的对象。
但现在,杨晓洋把目光转至国内水果,“甜度打破过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潍坊临朐金秋红蜜蜜桃、颜色多样的中华猕猴桃、个小味甜的湖南黔阳冰糖橙……我是水果‘猎人’杨晓洋,我要为中国水果代言。”杨晓洋对新时报记者说道。
植物“解语者”
“跟植物打交道是我的宿命。”不得不承认,在跟植物打交道方面,杨晓洋的确有某种天赋。见过一次的植物,他便过目不忘,冗长拗口的植物名称,他听一次就能牢牢记住。在他眼里,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个性。他说,自己愿意去跟植物沟通,读懂他们的语言,他觉得植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方式。
出生于河南安阳的杨晓洋,高考后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到新加坡一所大学就读。毕业后,他成为一位生产精密仪器部件的工程师。2013年,印尼有名的“烧芭事件”让他所在的新加坡也遭受了严重的雾霾侵袭。“太心疼了。”时至今日,杨晓洋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然惋惜不已。
为了开垦土地,印尼部分地区会不定时焚烧当地的农作物和植物,等灰烬的肥力消耗殆尽,换个地方接着烧,为了抢救植物,杨晓洋决定辞职投入植物保育工作中。
据杨晓洋回忆,每当在生活工作上遇到难题时,自己就会去“钻林子”,植物能抚平他的焦躁不安,他能在密林深处找到平衡和安全感。杨晓洋说,曾经有一次自己只身一人跑到热带雨林深处,手机也没电了,他迷路了。他开始在森林里慌不择路,到处寻找出口,“甚至把遗嘱都想好了,还脑补了当人们发现我尸体时是什么样子。”等他慌乱一阵后,他坐下来,开始闭眼聆听,“听鸟鸣,听虫叫,听微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很快就平静了,那一刻,我就是雨林里的一份子。”最终,他走了出来。他觉得,自己是靠着植物的指引,才能成功脱险并收获对于生命的感悟。
辞职后的杨晓洋开始在世界各地遍寻植物,爪哇岛、婆罗洲、苏门答腊岛等地数不清的森林和植物园,都曾留下过他的身影。他给所见的植物拟定中文名称,按照科属种类拍摄整理照片,据他粗略估计,截至目前,他拍摄植物照片超45万张,能初步鉴定出来的物种达1万多种,除此之外,他还给2000多种东南亚植物拟定了中文名称,并建立了自己的“东南亚植物数据库”。
惊险寻果之路
辞职后的杨晓洋应邀入职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投入对植物的引种保育工作。其间,朋友送他一本名为《水果猎人》的书,正是这本书,又给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他成为了一名水果“猎人”。在杨晓洋看来,水果猎人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拓宽大众的果盘,将更多小众且美味的水果带到人们面前。再就是保育好它们的种子资源,让它们得以更好地延续。
杨晓洋说,自己记忆深处吃过最甜的水果,便是童年时期外婆放在老式衣柜里的苹果了。杨晓洋自小跟外婆长大。他说,小时候外婆会将苹果放在衣柜里,自己舍不得吃,他想吃了就可以去摸出一个,从脆生到绵软,那时候的苹果味道让他对水果有了别样的情感。
成为水果“猎人”后,杨晓洋便踏上了自己的寻猎之旅。他的目标是“想做世界华人的眼睛,带大家去探索水果的奇妙世界。”每到一个地方,为了寻到当地具有特色的水果,他会主动跟当地居民搭讪,以寻求他们的帮助,了解水果的信息或聘请他们充当自己的向导,但有时也会出现意外。
杨晓洋回忆,自己曾在印尼寻找一种水果,向导将他带上山后,嫌他拍照太慢,就说去前面等他。当杨晓洋越走越远、越拍越起劲儿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已经走进雨林深处,“拍得正嗨的时候,我低头看到了动物爪印,像猫爪印,但是比猫爪大好几倍。”当他反应过来这可能是当地的苏门答腊虎爪印时,“背后的汗毛都竖起来了,难怪上山之前当地村民提醒过我山上有老虎。”杨晓洋吓得抓紧收起相机,按照原路跑回。
这样的惊险之旅不是个例,在寻找水果的旅途中,杨晓洋碰到过鳄鱼、熊、蟒蛇等,也曾因试吃水果过敏导致说不出话来,但这都没能阻挡他的“寻果之路”。
7年间,杨晓洋将自己遍寻的500多种水果进行了整理,选出最有特色的37种水果,配上照片和自己的寻找经历,写出了一本《东南亚水果猎人》,在这本书里,每种水果的学名、科属、产地、中文名等信息一应俱全。
为中国水果代言
近几年,杨晓洋将目光转至国内水果。杨晓洋说,他在世界各地吃过上千种水果,吃得越多,见得越多,越能觉出中国水果的丰富多样。“为中国水果代言”是他现在正在做的事,也是他会一直做下去的事。
今年10月16日,以《水果猎人杨晓洋》为题的微综艺纪实片上映了,这是杨晓洋给大家科普水果的新方式,他希望能通过类似纪录片的形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水果,认识到中国水果的美好。
在杨晓洋看来,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世界十分之一的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很高,水果资源自然丰富,但很多中国水果的开发程度却不高。杨晓洋有个目标,他想梳理一下中国的本土水果,争取再出一本书。
本土水果中,最让杨晓洋倍感遗憾的便是猕猴桃了。“大多数人都知道奇异果,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市面上卖的昂贵的奇异果其实是我们国家的猕猴桃发源而来。”所以,杨晓洋将自己纪录片的第一集用来介绍中国猕猴桃。全世界猕猴桃大概有54个种,中国就有52个,还有21个变种,在猕猴桃资源上,中国具有绝对优势。但在国际上,大家还是普遍认同奇异果。
奇异果音译自kiwi fruit,国内一般用来指国外产的猕猴桃。奇异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新西兰的国果,新西兰因此赚得盆满钵满,至今仍占领着世界主流的猕猴桃市场,“你去国外随便问一个路人,奇异果哪里的?毫无疑问答案是新西兰,似乎成了常识,但没几个人知道奇异果老家在中国,它的学名是中华猕猴桃。”杨晓洋的语气里,充满不甘。
据杨晓洋介绍,1904年,新西兰人从中国湖北宜昌带走了一小把中华猕猴桃的种子,回去选育出了世界上目前的主流栽培品种“海沃德”,后续新西兰又推出的“早金”、意大利选育的“最佳明星”、日本推出的“细道”“攒绿”等品种,“这些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中华猕猴桃选育的品种。”
杨晓洋说,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奇异果,只有绿果和金果两种,而中华猕猴桃,不仅有绿的、黄的,还有红的、橙的。“别人舀了一瓢水回去精细研究发展成了产业,我们守着一条大河,超越只是时间的问题。”
“市场的选择决定市场的走向,我们的每次选择其实决定了我们未来能吃到哪里的果子,大家可以多尝尝咱们国产猕猴桃。”杨晓洋将对中华猕猴桃发展的不甘发在了某公众平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获得了过千万的浏览量,他看到了希望。“希望有更多水果能通过我的科普出现在大家的果盘里,也希望咱们国家能有更多水果走出国门。”对于将来,杨晓洋满是期待。 (新时报记者梅寒)
新闻推荐
陈德忠,1924年出生于山东临朐,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六军某团侦察连长。1951年6月12日牺牲...
临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