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丹
这几天,莫言新作即将问世的消息,成为各家媒体文化新闻的重磅内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未曾像现在这般热切地期待一个作家的作品。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5年之后,作家莫言终于交出新作。他的最新戏曲剧本《锦衣》、组诗《七星曜我》将刊载于9月号《人民文学》,他的三篇短篇小说《地主的眼神》《斗士》《左镰》将以总标题《故乡人事》刊发于同样9月出刊的《收获》杂志。
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无论是不是莫言的读者,都在关心莫言的新作,对其中的很多人而言,他们并不关心莫言到底写了些什么,他们只想知道莫言这次写得好不好,是否依然能够扛得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样的荣誉。
在这之前,莫言曾在很多公开场合坦言诺奖带来的压力。如果没有诺奖,也许新作早已发表,正因为诺奖如此之高的荣誉加身,创作压力也是前所未有。莫言说,在他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觉得一个小说写得差不多了就出版,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会反复地修改一遍、再修改一遍,放一放、再放一放,直到满意了才拿出来,希望能尽量让唾沫少一点。
这五年里,莫言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身份,出席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其中不乏莫言想拒绝而拒绝不了的。莫言并不喜欢喧嚣,面对媒体,也往往沉默以待,除非非说不可。一个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天准备以自家包饺子庆祝的作家,一个不愿让庆祝的烟花扰乱普通人夜晚的作家,一个体会过人生辛苦和写作艰难的作家,应该深知名利的虚妄和它所带来的烦扰。2014年,莫言在香港的一次演讲中就说:“我认为作家就应该简简单单、专注地从事写作,而不是像政治家一样做演讲。”在其他场合,他表示自己可能会找一个地方“躲起来”写作。
莫言知道,在一个有诺贝尔文学奖情结的国家,人们对本国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新作有怎样的期待。莫言更知道,作家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
人们曾为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伟大荣誉而狂欢,带着满满的骄傲和自豪,放佛是他们自己得奖了一般。这一次,他们需要再借莫言新作来肯定曾经的那股骄傲和自豪。他们可能比莫言本人更紧张,害怕新作引发别人质疑和批评名不符实的口舌,害怕自己当年的骄傲和自豪得不到延续,更害怕一个伟大的作家会被一个伟大的荣誉所摧毁。
毫无疑问,莫言正在努力做一个伟大的作家。●相关链接
时隔5年莫言再推新作
时隔5年,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终于要推新作品了。“这次,我在故乡山东高密写了一批短篇小说,最长的一篇也不超过一万字,估计大家很快就能在《人民文学》和《收获》上看到。”近日,莫言在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参加活动时透露,这是5年来自己第一次比较集中地发表作品。
莫言的戏曲文学剧本《锦衣》和组诗《七星曜我》即将在2017年9月号《人民文学》杂志发表。有媒体报道,《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在谈到莫言的新作时表示:“《锦衣》自然而自由地展现山东戏曲茂腔、柳腔的唱词和旋律特色,又不局限于地方戏的表达时空的设定,民间想象、民间情趣与历史关节、世道人心活化为一体,一个个人物的表情、腔调、动作和心理形神兼备于文本的舞台。无论是剧本还是组诗,都在亦庄亦谐中富含着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组诗《七星曜我》,以独特的才情与见识,与当代世界文学大师对话,这更像是一种隐喻:今日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文学的影响空间也变得日渐阔朗和通透。”
此外,莫言的三篇短篇小说也即将亮相9月中旬的《收获》杂志。《收获》主编程永新读完后的感受是:“三个短篇组成一个系列,不到两万字,人物生动,语言与老莫以前的比,节制、精到、准确、长句子少了,明显看得出是经过精心打(的作品。依然把艺术手法用得得心应手。”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6日,本报A04版以《砖块倒田里》为题,报道了高密市醴泉街道小屯村西入口,路边堆放着七八堆建筑垃圾和工厂无纺布垃圾,晾甲埠村的花生地内有十来堆碎砖块,破坏田地的事情。23日,记者再...
高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密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