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潍坊正在实施“文化名市”战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渗入到了潍坊城市的每个角落,丰富着城市的文化内涵,也成为文化城市建设的一面旗帜。
□本报记者薛静
楹联文化源远流长
楹联也称楹帖、对子、对联,由上、下联组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或挂或贴在木头上、竹子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字的多少没有定规,对仗工整即可。潍坊楹联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从宋元时期刻在庙堂前的对联,至清朝郑板桥在潍县留下无数墨宝,再到金石大家陈介祺、状元王寿鹏书写的珍贵手书,都是潍坊楹联史上的珍粹。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迅速发展,潍坊楹联文化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2002年,潍坊市楹联艺术家协会成立,协会历经15年风雨征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每逢春节和重大节日,楹联协会都会举办征联和书法活动,而每年下乡为群众写春联更是成为各级楹联协会的自觉行动。同时,为普及楹联文化,协会创建了楹联教育基地57个,网络教育体系覆盖全市,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其中国家级楹联教育基地12处,省级楹联教育基地5处,市县级楹联教育基地40多处。
目前,全市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已发展到100多名,山东省楹联协会会员400名,市楹联协会会员676名,加上各县市区协会会员,形成了8000多人的楹联队伍。这支队伍活跃在全市各条战线,广泛开展楹联活动,促进了潍坊楹联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楹联发展走在前列
如今,在国内的楹联界,有着“全国学山东,山东看潍坊”的说法,这足以证明潍坊在全国楹联城市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高密市是中国和山东省楹联文化产业基地,也是全国发展楹联文化产业的典型,高密夏庄镇东李村被誉为“华东红纸对联第一村”,每年印制春联达六千吨,占全国春联印制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楹联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浓厚的楹联艺术氛围密不可分。走在潍坊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楹联的身影。在潍城区后姚社区,记者真实感受到了无处不楹联,处处飘书香的文化气息。道路两旁、广场周边、甚至拐角旮旯,凡适宜悬挂的地方,都统一制作了蓝底白字各种书法楹联,整个社区悬挂的楹联超过了200副,后姚社区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社区”。此外,潍坊福瑞油脂公司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企业”、寿光市台头镇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镇,该市还有4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楹联文化街道。潍坊四中、坊子沟西小学,高密市的夏庄小学、官庄小学等单位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
盛世兴联,潍坊楹联的兴盛表现在各个学术环节上的深入和突破,一批联墨双修书法家,为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潍州楹联艺术研究会主席张元茂主持编写的《潍州楹联辑录》,以与潍州、潍县相关联的人士为辑录对象,收入了自宋元到建国前的70多位知名人士撰写的楹联、骈句530多副,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楹联协会的有关专家给了这样的评语:“此书填补地方文化史空白,具有相当史料价值,对传承和发扬地方楹联文化意义重大。”
楹联活动丰富多彩
楹联发展的生命力在于进基层,接地气。近年来,市楹联协会通过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楹联活动,扩大楹联文化的社会影响力,锻炼楹联队伍,为实现小康社会和文化城市建设服务。每逢春节和重大节日,如建党95周年,党的十八大、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都会举办征联和书法活动,而下乡、进社区为群众写春联已成为各级楹联协会的自觉行动。
在开展楹联活动方面,潍坊先后举办了七次海内外大征联,如寿光市“农圣杯”大征联、潍城区“十笏园文化街区”海内外大征联、高密市“金夏庄杯”全国征联等活动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多副获奖作品被书法名家镌刻于公园、休闲广场等活动场所,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而在不久前结束的第34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由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与潍坊市楹联协会等单位举办的“放飞梦想”首届世界风筝都(潍坊)楹联大赛也取得优异成绩,征得海内外楹联作品三万多件。为了让更多市民感受到楹联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大赛组委会从获奖暨优秀联墨作品中遴选出近150副作品,举办了优秀作品书法展,收到了良好成效。
一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继承发扬楹联中深厚的文化传统,事关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是增强城市文化内涵的必经之路。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高密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实业兴市”战略,持续开展“重点企业提升工程”,支持企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迈进,重点打造千亿级纺织服装、七百亿级机械装备和二百亿...
高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密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