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构建“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大抓人才新格局,深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本报开设“人才大家谈”专栏,邀请各县市区委书记、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组织(政治工作)部部长(主任)、部分镇街(园区)党(工)委书记和优秀企业家等,谈推动本地本部门人才工作的理念思路,抓人才工作的经验体会等。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孙孔嘉
谈起如何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助推人才集聚与产业转型融合发展时,杨建华语气坚定:区域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高密市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发展资源”的理念,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党管人才责任,持续提升人才工作战略地位。一是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成立高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并对人才工作亲自出思路、抓调度、促落实。二是完善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建立“三个清单”制度,并采取一季一调度、年底述职评议等形式压任务、明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三是加大考核力度。将人才工作纳入镇(街、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完善工作指标、逐年提高权重,切实增强镇街区“一把手”抓人才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杨建华强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缺”人才的引领支撑。一是精准掌控人才需求。建立实行市镇两级领导联系、部门包靠企业制度,定期组织走访调研,收集汇总人才科技需求信息。二是精准优化人才供给。三是精准拓展引才路径。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整合力量资源,由市级领导带队开展大规模、多频次招才引智活动,做到“每月有对接、月月有活动”。
杨建华表示,构筑人才高地,必须坚持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本土人才具备熟悉情况、热爱家乡、稳定性强等优势,能够为地区发展提供强劲的内生源动力。高密市坚持立足本土、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先后制定实施了“凤城英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本土人才队伍。一是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主要是用五年时间,引进培育100名拥有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二是实施大中专学生自主创业计划。主要是利用五年时间,培育1000名左右大中专学生开展自主创业。三是实施重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主要是利用五年时间,选拔培养“名师名校长”“名医名护”等7个重点专业140名技术人才。四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积极举办全市职业技能竞赛、首席技师选拔等活动,提升技术人才整体质量和专业竞争力。
杨建华最后说,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高密市对标先进地市做法,想方设法优化服务,竭尽全力强化保障,使各类人才能够专心创新、安心工作、舒心生活。一是强化政策保障。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依托机械制造、劳保制鞋等产业,联合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3家,建成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高密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分支机构6处,建设院士工作站7家、潍坊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58家,孚日、豪迈等行业领军企业在美国田纳西州、上海等地设立研发机构19处。三是做强做优平台。规划建设了开发区和高新区作为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集聚区,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加速产业集聚。同时,对高端人才产业园、中科智谷科技创业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人才服务中心,实行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提供办公、生产等全方位配套服务。目前,已建成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近百万平方米。去年,高密市人才工作投入1.55亿元,落实人才专项资金1600多万元,发放创业贷款1.1亿元,有效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孙孔嘉通讯员王有志王翔“市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后,高密市第一时间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学习传达会议精神。同时,启动开展‘察民情解民忧、强基...
高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密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