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贺德良通讯员王喜进荆伟)高密市经济开发区小王家庄村是省定贫困村,日前,由帮扶部门出资建设的1000平方米毛巾产品缝纫加工车间已基本建设完成,全面投产后可提供贫困户就业岗位40个,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益5万元。今年以来,高密市通过制定扶贫目标和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谁、由谁扶、怎么扶,把扶贫脱贫的着力点落在“精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精准识别不漏一户一人。精准再识别是做好扶贫工作的“第一战役”和关键环节。该市统筹考虑消除绝对贫困与帮扶相对贫困,组织开展省定扶贫标准线以下贫困人口精准再识别,对全市贫困户及低收入户进行详细的识别登记。目前,已为贫困村和困难群众办实事好事970余件,直接帮扶款物合计16多万元。在此基础上,组织全市1.02万名党员干部每人联系一户困难户,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增收致富。
精准帮扶增强脱贫能力。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主渠道。该市发挥纺织服装、劳保制鞋等产业优势,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在全市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将更多贫困户纳入产业经营链条。目前,已有302个村支部领办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13人;通过发展村级环卫队、粮蔬专业合作社、冷库等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269户、349人。发挥38个市直部门职能优势,把政策、资源、资金适度向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聚集。
精准脱贫建立长效机制。该市出台《关于对全市特困群众实行特殊救助的实施意见》,每年设立1000万元临时救助基金,突出保基本、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救助特点,对特困群众实行兜底保障,并将全面落实五保、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济、残疾待遇等政策后,生活仍然困难的贫困户纳入特困救助体系,进行再救助、再保障,实现了全面长效脱贫。动员社会力量,持续开展“情暖万家”“阳光助困”等慈善救助活动,今年共发放慈善救助金376万元,救助特困家庭4750户。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设立“OTO爱心微超市”,在各镇街区设立“爱心代理人”,先后为100名青少年捐赠发放各类物品300余件。
新闻推荐
本报1月8日讯(记者赵磊通讯员傅仁深)两个年轻人自己骑车摔倒后,被路过的快递员好心上前扶起。然而他们不仅不感激,反而说是被快递员撞倒并对其进行讹诈。1月8日,记者获悉,民警经过...
高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密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