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网扣绣花曾经是昌邑北部广大农村妇女赖以养家糊口的手艺。昌邑市政亨家园小区56岁的张素梅小时候便与这门手艺结缘,网扣绣花陪伴她走过了青春年少时的美好时光。多年来,那飞针走线的欢乐和温馨一直萦绕在张素梅的心头,让她难以割舍。退休后有了闲暇时间,她决定重拾这门手艺并传承下去。
□文/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伟丽
闲暇时光,她最喜欢的事就是“飞针走线”
10月30日,在昌邑市政亨家园小区居民张素梅家中,阳光透过明亮的窗子照进室内,给客厅内墙上的挂毯及随意摆搭的台布、沙发巾等绣品镀上了一层金辉。
这些绣品全都出自张素梅之手,透着一种清新朴素、淡雅温馨的气息。“这种绣花工艺叫网扣绣花,是纯手工活,将网扣覆在木制花撑上,用不同型号的钢针穿了花线,依照设计好的花样在上面编织花纹。”坐在花撑前飞针走线的张素梅在向记者介绍时,手中依旧忙个不停。
“我现在绣的花叫海棠,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花型,但是我这个花样图谱比较繁琐,要先在网扣上打好底,逐步做上玉米穗,再整个圈起来,才是一个比较漂亮的花型……”张素梅说。
“网扣绣花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是这样。人在花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精神高度集中,身体基本保持一个姿势不停地编织花纹,从哪开始走线,保留几个空格,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旦弄错,就得小心剪掉重新编织。”张素梅说,虽然过程非常辛苦,但每当完成一幅作品后她总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闲暇时,她最喜欢的事儿就是摆上花撑,在网扣上“飞针走线”。
小小年纪掌握绣花技艺,实现“经济独立”
谈及与网扣绣花结缘的过程,张素梅打开了尘封的记忆。4岁那年,张素梅跟随父母从安丘老家搬到昌邑潍河东岸的后柳村居住。她第一次到邻居婶子家串门时,几名妇女每人面前守着一个大大的花撑绣花的场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婶子自豪地告诉她,这叫网扣绣花,是给县里的抽纱厂代工的,厂里对它们进行再次加工后能出口到国外。
后来,张素梅的母亲也逐渐掌握了绣花技艺,白天忙完地里的活儿,到了晚上就加入“绣花大军”。张素梅从那时起便知道,家里买柴米油盐的钱全是靠母亲绣花赚来的,对于这门手艺,她充满好奇。
上小学后,张素梅每天傍晚都偷偷跑到邻居家“学艺”。邻居婶子见她心灵手巧,有心培养她,从“锁边”开始教起,之后又教她怎样看网扣绣花的图纸……渐渐地,张素梅由简入繁学会了绣海棠、玉米穗、麦穗、小蜜蜂等花样,在十四五岁时她已经熟练掌握代表当地网扣绣花最高水平的“斜通斜别”技巧。
靠着绣花技艺,张素梅小小年纪就实现了经济独立。“年少时,从文具到身上的衣服,我都是用绣花赚来的钱买的,让小伙伴羡慕了好些年。”回想起当年的时光,张素梅话语间充满自豪。
成年后,张素梅来到抽纱厂下设的一个乡镇放活点工作,一年后因技艺精湛被调往厂里,为收上来的代工绣品“修货”,负责对检查出来的瑕疵绣花产品进行修补。因为她发自内心的喜爱,原本枯燥的工序变得有趣起来,在不知不觉间六年时光匆匆走过。
重拾技艺并进行创新,希望能够传承下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快速而美观的机织产品逐渐替代了人工绣花,费时费力的网扣绣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张素梅无奈离开了抽纱厂,此后从事过多种职业,尽管有的收益不错,但她最为怀念的还是守着花撑飞针走线的岁月。
“年轻时绣花的欢乐时光经常浮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张素梅说,退休后有了闲暇时间,她突然产生了重拾这门老手艺的念头。说干就干,她凭着记忆用时半个多月画出了6张花样。朋友们得知她的想法后非常支持,四处奔走帮她找来了绣花用的手工网扣、线、针,寻找花撑却颇费了一番工夫。
“几十年过去,很多人多次装修或搬家,花撑很少有保存下来的,当时跑了昌北多个村庄,结果一无所获。”张素梅说,“后来,青岛平度的一位老人知晓此事后,将她珍藏多年的‘宝贝’送给了我。她说,这个花撑的年龄比她还大,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无偿赠送给我,希望我能将绣花技艺传承下去!”
几年来,在继续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张素梅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对绣花花形及色彩进行了创新,将网扣绣花工艺提升到新水平。如今,她已成为昌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扣绣花的传承人,多次受邀参加当地举办的非遗项目展示活动,不少作品被省内外展馆收藏。
“每次一想到我们这代人老去后,这门手艺可能没有人来继承,我心里就非常难受。”张素梅说,她想带着这门手艺走进学校,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教授感兴趣的孩子们,“哪怕能吸引到一两个真正喜欢这门手艺的年轻人也好,将它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姜海涛)近日,一则老兵在公共自行车站点捡到5万元现金并还给失主的消息被不断转发、点...
昌邑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