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龙池镇的瓦城是瓦北、瓦东、瓦西三个村的合称,在昌北革命斗争史上,诸多事件都与瓦城分不开。瓦城起义,七、八支队会师,昌邑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地,七、八支队后方留守处,昌潍游击大队成立地……4月9日,记者一行探访瓦城起义旧址,孙子庙、村史馆、村志……为村民留住了红色记忆和乡愁。
瓦北村的孙子庙远近闻名
瓦城曾经是孙膑的封地,位于瓦北村的孙子庙远近闻名,“孙庙奇槐”曾被列为“昌邑古八景”之一。可惜的是,孙子庙曾被毁坏。前几年,当地在原址处复建新庙,庙前的广场西侧还建设了一处重檐戏台。4月9日,记者一行寻访到此时,正值中午时分。古色古香的建筑让此处文化氛围愈加浓厚。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昌邑“民先”组织的发展壮大,全县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8年1月24日,中共鲁东工委书记季方华在潍北召开武装起义预备会议,决定在潍北蔡家栏子和昌邑瓦城同时举行武装起义。1月27日,蔡家栏子举行起义;2月5日,李福泽、孙汉三、刘光汉、陆升勋等人将瓦城及周边村庄的五十余人集中起来,举行武装起义,公开打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的大旗。不久后,蔡家栏子起义部队来到瓦城会合。从此,昌邑大地上诞生了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也是当时齐鲁大地上创建最早的地方武装之一。
1938年3月26日,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由寿光经潍县到达昌邑龙池村附近,因龙池地主武装拒绝部队进村并首先开枪,第八支队发起反击。第七支队同时进攻龙池,两支部队协力将龙池反动地主武装全部缴械。七、八支队在瓦城胜利会师。紧接着,七、八支队东进胶东,西战清河、沂蒙,在“三北”至胶东一带趟出一条秘密交通线。
瓦东村建村史馆,留存历史
“过硬支部人人赞,红色基因代代传”“信仰过硬,唤醒民众觉悟,播撒革命种子”……在瓦东村村史馆外,各种红色标语引人注目。村史馆大厅里以展板和实物展出了发生在该村的红色历史故事,悬挂着从村里走出的革命先烈事迹图片。一册册保存完整的档案文书资料及各个时期的证照、印章等实物,记录着村庄的历史。
“我没事就过来看看,感到非常亲切,每次都有新发现。”4月9日,瓦东村几名村民正在村史馆翻看档案。村民赵修竹准备给自己的爷爷竖碑,记不清老人的生卒年月了,就来此查找。
瓦东村党支部书记赵中伟告诉记者,村史馆只是昌邑市龙池镇各村史馆的一个缩影。当初建村史馆时,他们就要求言之有物,追求内在美,而不在豪华程度上做文章,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在乡村,也易于推广。通过建设红色文化村史馆,不仅传承了红色文化,而且为村民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留住了乡愁,同时激励后人奋勇拼搏,还方便村民查找资料和铭记历史。
村民致富,村里旧貌换新颜
除了建馆,瓦东村还编写了村志。在收集资料时,村民赵忠亮功不可没。赵忠亮告诉记者,起初建馆修志时一些村民并不理解,但当村委贴出征集线索的通知后,村民们坐不住了,有的回忆起当时传唱的民谣,有的将自己的档案和老物件捐了出来。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时年98岁的徐其英老人(已过世)专程从昌邑城区回村给他讲了一天。
大家齐心协力,村里的各种记忆渐渐“复苏”。从2017年昌邑市号召有条件的村建设村史馆,一直到2018年龙池镇启动镇志、村志编纂工作,不少老档案和老物件汇集而来,成了“无价之宝”。其中大多数物件都是赵中伟亲自寻找收集。
赵中伟说,其实早在2015年,他就有建设红色文化馆的想法。直到2017年,经过一系列准备,这个想法终于变为现实。村史馆开放后,村里老人拄着拐杖来看,忆起当年,潸然泪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县市区的市民前来参观。
如今的瓦东村,村民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大街小巷均已硬化,不少人进城购置楼房,有房有车。在党的领导下,瓦东村积极传承红色文化,村里旧貌换新颜,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潍坊市先进党组织”等称号。
新闻推荐
本报讯(潍报全媒体记者于哲)日前,省自然资源厅公布了2020年度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名单,潍坊市共有6篇...
昌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昌邑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