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之胜在金山,金山之胜在金山大洞。金山大洞是汉代昌邑王刘贺的废崖墓,后称之为秦王避暑洞。金朝大定三年,皇帝赐封该洞为大明禅院。□ 本报记者 赵念东
本报通讯员 谢新华
2011年3月,一名群众的电话,将一座深埋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境内墎墩山上的千年古墓“唤醒”。这便是轰动一时的南昌海昏侯刘贺的墓。因为考古发掘成果太过显著,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的故事逐渐为人所知。而在菏泽巨野县,有一个汉代故城叫昌邑,正是海昏侯刘贺的世袭封地,系其第一故乡。至今,还有一处奇观——巨野金山崖墓,正是海昏侯营而未用的废冢。
不到5岁任昌邑王
昌邑故城址位于山东巨野县城南27公里的大谢集镇昌邑集,《汉书》记载颇详。《汉书·诸侯王表》载:昌邑哀王髆(音bo),武帝子,天汉四年立,十一年薨,子贺嗣。宣帝即位,废昌邑国为山阳郡。《续山东考古录》又载:天汉四年改昌邑国,宣帝元年国除。因历史上黄河多次水患,故城湮埋于地下。
从《汉书》的记载知晓,刘贺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公元前88年,不到5岁的刘贺便继承王位成为第二任昌邑王。史载刘贺非常喜欢打猎,经常驱马奔跑于封地内,行为没有节制。就连汉武帝丧期中,刘贺依旧外出巡游狩猎不止。
中尉琅琊人王吉曾上书劝刘贺说他是皇上的臣僚,责任重大,应当考察仁义圣贤的风范,多学习治国安邦的道理。刘贺当即认错,并赏赐了王吉。但事后不久又放纵如故。郎中令龚遂也曾劝刘贺选拔十余名正直的郎中,但没几天就被刘贺全部赶走了。《汉书》中的刘贺以负面内容居多,疑团也不少,比如汉武帝驾崩时,刘贺仅仅是个5岁的孩子,那个时候就外出巡游狩猎,与常理不符。
金山,因“凿石得金而名”。位于巨野县“昌邑国”故城遗址东北15公里。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商业鼻祖范蠡,称金山为“天下之中第一山”。金山属泰山余脉,相传与泰山、峄山并称为姊妹三山。金山南枕禹梁山(红土山),东有高平山,北邻白马山,西为平原。金山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公里,海拔133米,是一座颇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山。
其中,作为金山古八景之一的金山崖墓,正是在位27天的汉废帝、海昏侯刘贺的废冢。
凿墓于山中
自巨野县城出发,东南驱车23公里,便是金山。沿南面缓行,穿过茂密的松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秦王避暑洞”彩绘门楼。往北绕行不远,就到了人们俗称“金山大洞”的门前。门西侧,立有“巨野金山崖墓”石碑。
据碑文介绍,巨野金山崖墓俗称“金山大洞”。经考证,实为西汉后昌邑王刘贺的废冢。传说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有“秦王避暑洞”之名。也有说法认为秦始皇东巡路过此处,在此洞中避暑,故有“秦皇避暑宫”“清凉洞”等多种称谓。自晋以来,前贤今人对金山大洞均作过考证,众说不一。
金山崖墓向正南,由明道、侧室、耳室及主室组成。崖墓开凿公正,鬼斧神工。正面和明道两侧石壁上,现存宋朝以来的刻石45块,其中年号清晰的27块。文字以题记、记事居多,亦有散文、歌赋。其内容多为秦始皇避暑传说、礼佛记事、金山四时风景、游览抒怀、乐水乐山等。石刻诗文的书法,虽无历代大家名硕,却大都出于朝野名士和地方名流之手。
金山大洞背风朝阳,香火旺盛时,烟雾如云;雨后乍晴时,晨雾暮霭穿射而入,大洞水气蒸腾,烟雾缭绕,犹如置身云霞缥缈的仙境,巨野古八景之一的“秦洞云霞”便因此得名。
进入崖墓明道,“洞天福地”的门楼忽现眼前。迈过门楼,往里行走,阵阵清凉春风拂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迎面观望,目不暇给。抚摸光滑的高大墓壁,不禁折服古人创造的伟大奇迹。
据记载,崖墓总长89.80米,最宽处28米(含东西侧室),明道长63.3米,道壁最高处15米。东侧室长13.9米,宽3.2米,高2.6米。现存2尊高约90厘米,元泰定四年(1327年)所造的石佛像。雕刻精细,造型美观;西侧室长9.3米,宽3.1米,高2.6米。
大洞正门上方,是金大定三年(1163年)金朝皇帝御赐落款的“敕刻大明禅院”。禅院尽头是石凿的刘贺墓室。道长15.9米,宽2.4米,高1.85米。棺椁主室长10.6米,宽6.7米,高2.35米。在放刘贺遗体的地方,现在造了一个硕大的卧佛,金碧辉煌。在东壁现存有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邓御夫撰《清凉洞记》石刻一块,此记云:宋元符元年(1098年)九月十六日……允其在此兴建寺庙,诵经修身,传教化民。信教徒众,越来越多,他又清除了洞中的碎石沉积,辟为寺庙的一部分。自此以后,历经金、元、明、清,香火经久不衰。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一场大火把金山的所有建筑焚烧殆尽。
南昌名源自巨野昌邑
公元前74年4月17日,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因病崩于长安未央宫。刘弗陵身后无嗣,谁来继承帝位?群臣讨论后认为,在武帝的六个儿子中,唯有皇四子广陵王刘胥还活着,帝位的继承非他莫属。大将军霍光则力排众议,认为早在武帝时便已将刘胥排除在帝位继承人之外。广陵王刘胥行事离谱,时常赤膊同狗熊、野猪等搏斗,与帝王的风范格格不入。这么一来二去,立嗣之议月余而不能决。
在这种情况下,18岁的昌邑王刘贺便“捡漏”被锁定为皇位继承者。当年6月1日,刘贺于昭帝灵柩前继位。令人哭笑不得的是,27天后,权臣霍光等人以刘贺在27天内犯下25条罪状为由将其“罢免”。
元康三年,汉宣帝把刘贺由昌邑王降封为海昏侯,刘贺由封地巨野昌邑改封到豫章郡海昏县(今南昌新建一带),并规定刘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这就是说刘贺不仅不能回京朝觐天子,更不能拜祭宗庙,成为一个不完整的列侯。
五年后,33岁的刘贺死去。巨野金山崖墓很有可能就是刘贺在任昌邑王时为自己预造的陵墓。在建墓过程中,因为短期称帝,被废后赴南昌改任海昏侯,金山崖墓继而成为废冢。
在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一件清晰刻有汉隶字体“南昌”二字的青铜豆型灯灯座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目前关于“南昌”最早的实物资料。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曾在一场学术研讨会上介绍,墓里出土了许多“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字样的漆器,说明离开故乡的刘贺一直心系昌邑,渴望有一天重新做回昌邑王,因此很可能将从前待过的山东称为“北昌邑”,将自己之后所处的江西鄱阳湖畔的都城称为“南昌邑”。“南昌”或许由此得来。
据菏泽籍文化学者潘建荣介绍,刘贺被贬之地豫章今南昌的地名来历和沿袭,始于汉高祖刘邦,高帝击败项羽,乃命御史大夫(后封颍阴候)灌婴率骑平定江南。当时赵陀乘刘、项相争时,占领越南,即今两广及安南一部分地区。汉高帝恐他窥视中原,乃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命灌婴建立豫章郡,翌年开始筑城据守。从此南昌就一直是江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乾元二年,废郡置“南昌军”,南昌之名始见于此。后又改置“南昌县”。南昌就是“建昌之南”!建昌县脱胎于海昏县(公元前201年—425年),汉和帝永元十六年(104年)析海昏县置建昌。所以,南昌的名字由来与海昏侯刘贺有着直接的关系。
菏泽昌邑是刘贺生长的故乡,离开故土后卒于南昌,这就是菏泽昌邑和南昌的历史之缘。
出土文物天壤之别
据了解,1968年春,巨野县农民在县城东南22.5公里处的禹梁山(当地百姓俗称红土山)采石时,发现一处古墓葬。1971年秋至1972年春,山东省考古队进行了首次挖掘,后因故停止。1977年恢复挖掘,耗时三个月挖掘完毕。共出土各种文物1056件,其中大部分是金属兵器。后考古队根据墓葬规模、出土文物数量和规格,判定这座墓葬的墓主正是昌邑哀王刘髆。
刘髆的墓葬中出土的珍贵器物相对较少,且没有发现金器,这与出土文物数以万计的南昌海昏侯墓葬简直有天壤之别。在“视死如视生”盛行的汉代,是前王特别关爱后王过多地留下了遗产,还是另有隐情?
据潘建荣介绍,两代昌邑王在位期间积累了大量财富。按《汉书·张敞传》,张敞任山阳太守时,正是昌邑国刚废为山阳郡之时,时户口九万三千,人口五十万,占当时西汉总人口6%,且境内有铁矿,置铁官,是富庶之地。
“第一代昌邑王刘髆于天汉四年封王,汉武帝对其赏赐应当非常丰富,刘髆为王十一年,已积累大量财富。刘贺不到5岁为王,王十三年,应在父亲财富的基础上有更大积累。”潘建荣分析。刘贺由王变为太子,随即又为帝,前后两月,全由朝廷供给,不会消耗昌邑国财富。去帝号后回昌邑,尽管不再是诸侯王,但皇太后有旨“故昌邑王财产归刘贺所有”,且有“二千汤沐邑”户为其提供赋税和勤杂劳务。其收入作为全家二百余人的生活费用,基本不动用库存的昌邑王产。在刘贺被重新封侯、南下豫章之时,巨大的昌邑王产全部被运往海昏侯国。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大小马蹄金、麟趾金,可证这些黄金为第一代昌邑王刘髆遗产,验证了《史记》《汉书》记载无误。”潘建荣依据史料判断,刘贺从昌邑带走的财产主要是动产,包括金银珠玉和铜器、铁器、漆器、书简等生活、文化和礼仪用品。刘贺任海昏侯仅四年时间,封户四千,在任内不会增添很多新的财富,推知墓中财富大部分为两代昌邑王的积累。
潘建荣还认为,南昌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大多镂刻有“昌邑国”铭文,还有书“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文字的简书,都可证墓中文物属于原昌邑国运来之物。另外,墓中出土的皇家玉瑗、仪仗器、仪仗杆等多为刘贺从昌邑国带来的。
刘贺从出生到离开,共在菏泽巨野昌邑城生活近30年。即便被贬千里之外的海昏国,昌邑一直是刘贺终生不会忘记的故乡。他也曾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重返故土,不过这一切都已成为奢望。
滚滚历史,滔滔不绝。经过了两千余年的风雨侵蚀,巨野金山崖墓却一直留了下来。登到山顶,仰头观望,建成的金山塔,呈现在眼前。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俊莲)连日来,为加强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护能力,昌邑市外国语学校多措并举扎实有效地开...
昌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昌邑,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