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新闻 青州新闻 诸城新闻 寿光新闻 安丘新闻 高密新闻 昌邑新闻 临朐新闻 昌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昌邑新闻 > 正文

“闯东山”的丝绸人生

来源:齐鲁晚报 2019-03-07 05:30   https://www.yybnet.net/

老明信片中的烟台蚕丝专科学校主体建筑柳疃当地保存的纺车□高淑英

昌邑柳疃是著名的丝绸之乡,与家蚕绸不同,历史上把这里用野生的柞蚕丝生产的丝绸称之为“柳绸”。柳疃丝绸始于清嘉庆年间,到清末民初最为繁荣。柳疃不仅是丝绸产品的集散地,也拥有大批掌握织绸技术的工匠,吸引着柞蚕原料产地来挖人才,当地至今流传着“穷闯南,富进京,死逼无奈下关东”的谚语。

柳疃丝绸的原料最初来源于胶东半岛的牟平、海阳、栖霞、莱阳和鲁中南山区的日照、诸城、莒县、沂水等。其中胶东丝绸业主要集中在栖霞县,“东山”指栖霞、牟平一带,烟台不仅有丝织厂,还有众多丝绸代理店。“闯东山”就是清末民初昌邑人到胶东各地做丝绸工人或经营丝绸业的历史。

昌邑柳疃一带人“闯东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十七年。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昌邑人就在东山一带设有收购蚕茧的茧庄、丝庄和绸庄,规模逐步扩大。不少昌邑人春秋两季收蚕大忙季节到东山去“打工”,有的还长住那里,成了“把头”和闻名的商户。

栖霞唐家泊是昌邑人到东山的重要集结地。1937年以前唐家泊有昌邑职工7800多人,这里的昌邑丝绸商号有东协记、西协记、聚丰、常兴等。昌邑丝绸工人在牟平的也很多,自1851年牟平厂家到柳疃购机缫丝织绸开始,到1956年,百余年来,无论个体、合营还是国营丝绸厂,几乎全用昌邑织工。因为往来奔波太辛苦,有的昌邑师傅索性回家处理了房产,举家东迁,在牟平定居。

“闯东山”,是柳疃丝绸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页,笔者久居昌北绸乡,耳闻目睹众多有关丝绸的织造工艺和故事,我的祖辈、父辈曾在“地屋”(半地下室机房)织过绸,他们或背包袱漂洋过海,或离乡背井“闯东山”。岁月沧桑,现在尚存的“闯东山”老人已是凤毛麟角,笔者有幸采访了其中两位,亲耳聆听他们讲述那段难忘的“丝绸人生”。

丝茧一抓一放就知出多少丝

口述人:赵永贤

我叫赵永贤,祖籍昌邑市柳疃镇柳疃街村,我1948年去的栖霞,那时候二十出头,在那里一干就是40多年。

记得那时候生活很苦,几乎家家都织布,就是那种手扔梭,4.8尺长的绸,2.2尺的面,再苦再累也要熬夜织出来,卖了好买粮食吃。那时流行一句顺口溜叫“唧啾咯噔织,五天一个集,卖了籴[dí]粮吃。”柳疃因为丝绸贸易出名,外地人往柳疃邮寄东西只写“柳疃”就能顺利邮到家。

柳疃丝绸危机爆发后,许多人跟着亲朋好友“闯东山”混口饭吃。当时出远门全靠两条腿走路,很辛苦,出门的人中既有五六十岁的老者,也有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从柳疃出发,徒步到栖霞,需要走四天时间。当时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走到五道岭,两脚泡连连,走到三官岭,把命交给天。”那些年兵荒马乱,土匪猖獗,常有劫道的,我爷爷有次回家路上遇上劫匪,急中生智把洋钱(袁大头)埋藏在沙子里,等土匪走远了,才借了铁耙搂出来。

1948年我刚去“唐家泊丝织厂”的时候,是搞营销管理,不织机,往烟台销售布匹,瑞蚨祥、同祥泰、同源泰在烟台都有销售点。“唐家泊丝织厂”有四五百人,“蛇窝泊丝织厂”“崖子”等地也有柳疃人。我父亲赵洪瑞往返倒腾“猪胰子”,用于“炼绸”(织出的绸子拿到河里去漂洗干净),有外客时也会引到丝绸店去买绸,很辛苦。

栖霞当地自然资源丰富,柞树漫山遍野,原材料价格便宜,可当地人不懂纺织技术,我们的纺织师傅离乡背井到“东山”把技术传授给他们,这样有技术的人叫“领作”,东家拿本钱,给他们发工资,“吃劳金”。栖霞丝绸作坊比较多,尤其上世纪三十年代,昌邑到那里的比较多,有的丝织厂几乎全部都是昌邑老乡。蚕是绿色食品,营养丰富,当地人都喜欢吃,烹制的方法不少,我们柳疃不少人至今爱吃这一口。

我对“放蚕”很熟悉,一年放两季,春放二百蛾子,秋放丝茧,放八百,我用手一抓一放就知道出多少丝、蚕茧厚薄。柞蚕比较保暖、透气,用它做被面舒适柔软,常被作为馈赠亲友的绝好礼品。那时,我整天跑烟台,倒腾丝绸,一月拿三十来块钱,交生产队换工分。

当年丝绸厂兴盛的时候,方圆百余里,厂家林立,足有二三十家,陶村、陶家泊、崖子、牟平、乳山都有,现在那里的丝织业已经萧条殆尽,部分旧址还在,似乎还在诉说着那一段历史。我在栖霞干了四十多年丝绸,老伙计们大都作古,现在我把这段历史讲出来,让后人知道柳疃丝绸曾经有过一段辉煌,也争取把祖先的传统发扬光大。

“地屋”织绸白天也要点油灯

口述人:付松山

我家是纺织之家,我父亲早年在栖霞,是技术娴熟的老机匠,我高小毕业后就学织机,弟兄长山、吉山也都一辈子从事纺织。

1956年我去栖霞的时候,大约20岁,还是个孩子,我织的是那种“扔梭”,织布的时候,好多人都好奇地围在一旁观看,觉得这个小师傅技术还真不错。

唐家泊是当时的丝织中心,周围还有不少私营、国营厂家,例如大洋家丝织厂、栖霞丝织厂、唐家泊加工厂、艺美绸厂、金牛山丝织厂等,昌邑老乡不少,有的厂子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昌邑人。当时织机很兴盛,知识青年也跟着学,我是厂里的技师,带头搞技术创新,研制出了一个新品种,叫“6357不匀绸”,织出的绸面无规律,但是新颖别致,很受推崇。唐家泊地处山区,水土好,林木茂盛,空气清新,原材料天然纯净,织出的布漂色好,拿到烟台、青岛等大城市去卖,销量很好,据说吃饭时不小心滴上油污,一洗就下来了,因此,即便贵也很受青睐。1956年新上了电力织机,织蚊帐、箩底布,还有专门装炸药包的布匹。

胶东多山,日本人把山掏空,南山缫丝,北山织机、养蚕,金牛山顶上有一口井,用那里的自来水炼绸,很好用,金牛山出金子,里面有金矿。没事的时候,我也常到附近山上去走走,满山遍野都是柞树,当地人喜欢吃蚕蛹,至今也是一道特色菜。

我在栖霞的时候吃食堂,一月十块钱生活费,织机这活计很累,在海阳织绸是在“地屋”里,里面光线暗,就点上“大油灯”,由于长时间坐着,不分白天黑夜地织,屁股都磨破了,织出的绸子拿到河里去漂洗干净,叫“炼绸”。那时候,我一个月40元工资,织绸论匹计酬,一匹50码,一等绸12元,二等绸11元,三等绸10元。厂里经常组织织绸竞赛,涌现出一批织绸能手,掀起了一股比学赶帮超的织绸热潮。后来我从栖霞回到家乡,一直在丝织一厂工作,直到1972年退休回家。

往事如烟,我把自己大好的年华留在了胶东,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铭记在心。我这一生都献给了丝织,岁月流逝,我的伙伴们都已垂垂老矣,很多已经离开了人世,但那一段火热的织绸生涯却留在我的记忆里,胶东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柳疃丝绸在胶东的那一段历史将永远载入史册。

新闻推荐

昌邑家风诵读比赛40余名爱好者参加

本报讯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2月25日,昌邑市纪委、市妇...

昌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昌邑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闯东山”的丝绸人生)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