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新闻 青州新闻 诸城新闻 寿光新闻 安丘新闻 高密新闻 昌邑新闻 临朐新闻 昌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昌邑新闻 > 正文

东永安村正月十四“烧大牛”

来源:潍坊日报 2018-03-02 14:16   https://www.yybnet.net/

抬“大牛”烧“大牛”□本报记者谭黎明

在昌邑市都昌街道东永安村,正月十四热闹非凡,这一天该村举行“烧大牛”仪式,吸引上万人参观。大家争相摸“大牛”讨吉利,有人甚至从25公里外专门赶来摸“大牛”。据了解,“烧大牛”在该村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他们体验年味的一种特殊方式,2016年,“烧大牛”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十多人抬着“大牛”前行

3月1日(正月十四)一大早,记者来到东永安村,早已扎制好的大牛坐落在村西侧的孙膑庙西村广场上,这头庞然大物高约7米,长约10米,通体黄色,身着五彩飘带装饰,头顶上一根3米长的银角直刺天空,显得蔚为壮观,牛气十足。

一阵鞭炮过后,八时许,一位老者高喊“起抬”,30多名青壮年男子抬起“大牛”,在锣鼓队、秧歌队和人群的簇拥下缓慢前行。整个游“大牛”的队伍浩浩荡荡,前面由鞭炮队开道,其次是锣鼓队、秧歌队、高跷队、舞龙舞狮队,“大牛”在人群簇拥下缓缓绕村一周,停落在始发地点,牛头向南放好,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上午10点左右,祭“大牛”活动开始。人们在空场上摆好贡品,开始烧纸烧香祈愿。与此同时,村民自发组织的扭秧歌、舞龙、打腰鼓、唱吕剧等活动,也开始井然有序地表演。现场肃穆的孙膑庙、威武的“大牛”和庙前空地上热闹非凡的文艺表演相映成趣。

百人合作扎制20天才完成

中午12时,“烧大牛”开始。“烧大牛”又称“发牛”,村民将“大牛”抬到早已准备好的香纸堆上,口念孙膑名号,老者高喊一声“发”,牛身迅即被点燃,霎时火光冲天,煞是壮观。当地有句俗语“摸摸牛头不用愁,摸摸牛腚不生病,摸摸牛鞍不生瘢,摸摸牛角不生痘。”为了争得一年的好运气,大家争先恐后摸“大牛”。

“说是‘烧大牛\’,其实还包括扎‘大牛\’、游‘大牛\’、祭‘大牛\’、摸‘大牛\’等,最后才是‘烧大牛\’。”非遗传承人吕世敬已连续多年组织扎制“大牛”。他说,“烧大牛”在该村已有400多年历史,这是他们体验年味的一种特殊方式。整个扎制过程需要上百人合作,共260多道工序,需要20天时间才能完成。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烧大牛”仪式上人山人海,据村民讲,每年人数可达万人以上。

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据了解,“烧大牛”的仪式与当地盛行的孙膑崇拜有关。2008年,“烧大牛”入选第二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又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昌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爱海介绍,据说孙膑封地就在昌邑,他曾多次骑独角大青牛巡视乡里。东永安村的孙膑庙就是为纪念他而修建。传说正月十四是孙膑的诞辰,村民便将这一天定为庙会,每年焚烧一头“独角大牛”祭拜。

2016年孙膑崇拜“发大牛”活动,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和民间信仰,该活动蕴含着多种村落知识,如传说,扎制技艺、艺术表演、信仰等,并由此连带起村落日常生活,包括亲邻关系、家族关系以及周边的村际关系等,对于民间传统习俗的传承、现代乡村文化的重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新闻推荐

手头拮据盯上村民家禽

本报讯昌邑男子刘某、冯某无固定工作,手头拮据,先后驾车流窜至昌邑市多个镇、街道盗窃村民圈养的家畜家禽,疯狂作案至少8起,涉案价值至少2万元。昌邑警方经多方侦查,将两名犯罪嫌疑人抓获。2月...

昌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昌邑,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东永安村正月十四“烧大牛”)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