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国胜都镇强
本报通讯员张磊
4月18日,一篇微信文章《这么多硕士研究生来昌乐就业,吸引他们的到底是什么?》,让不少昌乐市民争相在朋友圈中转发。一名市民在朋友圈中写道:“原来不知道县城有多少高学历人才,咱身边的媒体挖掘了这个新闻,文章细腻有看头。”
这篇关注县域人才建设的文章是由昌乐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吴瑞萍和秦波采集后,由该中心的“今日昌乐”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并相继在昌乐县融媒体中心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不同的形式播发。
参与报道的吴瑞萍和秦波原来分别是报纸记者、电视记者,在单位流程再造后,如今成了新闻采编中心的同事,从单一媒体采访到了融媒体采访,新闻作品也有了更多的发布渠道。
“县级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比较突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昌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融媒体中心主任李玉军说,他们如今信心满满,要重新树立县级媒体的话语权,闯出一条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2018年11月,昌乐县被中宣部确定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县后,昌乐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的昌乐县融媒体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工作专班全程推进。同时,该县设立了融媒体中心建设绿色廊道,县委、县政府从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保证县融媒体中心建设顺利推进。今年3月,昌乐县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融媒体中心成立后,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昌乐县创新财政资金使用,将包括县融媒体中心在编人员的工资和各项保险费用等多项经费,每年由县财政统一拨付给县融媒体中心,由县融媒体中心按照内部标准统一考核后统筹发放。同时,昌乐县融媒体中心对在编、聘任等所有人员打破身份限制,实行全员聘任、全员全程绩效考核,以考核确定工资待遇,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实行企业化的奖惩机制。“我们还要开放职称评聘,让聘任人员与在编人员拥有同样的职称评聘资格。下一步,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员聘任、竞争上岗、职称评聘、企业人才引进等制度,真正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运行机制。”昌乐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赵华峰说。
此外,昌乐县在融媒体中心建设中抓住关键环节,做好机构、流程和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三个融合”,确立了融媒体中心发展主体框架。昌乐县将昌乐传媒集团更名为昌乐县融媒体中心,明确为县委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编制由原来的69名增加为79名。同时,该县还将原昌乐传媒集团管理的昌乐齐都传媒中心更名为昌乐县广电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为国有文化企业,由县融媒体中心代管。“我县还将昌乐报刊号使用费、印刷费、投递发行费等纳入财政预算,每年由县财政统一拨付给县融媒体中心统筹使用。此外,将县融媒体中心的重要设施设备更新维护、新媒体创办运行,本着‘一事一议’原则列入政府采购。”李玉军说。
新闻推荐
□记者刘磊通讯员孙倩报道本报淄博讯“感谢镇上派了帮扶干部到我家,每月都登门看望,嘘寒问暖,带物资...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