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新闻 青州新闻 诸城新闻 寿光新闻 安丘新闻 高密新闻 昌邑新闻 临朐新闻 昌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昌乐新闻 > 正文

一瓣童心寄明月 中秋习俗何处寻 不同年龄段市民深情 回忆过节趣事

来源:潍坊晚报 2017-10-01 09:08   https://www.yybnet.net/
送月

亲戚相互送节礼,从“月儿”变成月饼

88岁的肖群出生在昌乐,现在住在潍城区三友华锦苑小区,忆往昔,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念月”,她印象最深的则是“拜月”和“送月”。

肖群说,行“拜月”仪式前要将自家打扫一遍,算是对上天神明的感恩和敬畏。随后,她的父母会在供桌上摆上“月儿”和一些水果,放上香炉点上香,一家人面朝东南方向,双手合十看着月亮祈求到年底平平安安。

“那时候仪式结束后,我们兄弟姐妹都会争着吃这些‘供品\’。”肖群笑着说,老人称孩子吃了就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其实那时候家里不富裕,主要是为了“解馋”。

还有“送月”,最早的时候“送月”只能是姥姥送给自己的外甥,后来亲戚也都互相赠送,而肖群家则是送给孩子,寓意健康平安。“一开始我们都是送‘月儿\’,到了后来才开始送月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果能吃上一个月饼,是一年当中最幸福的时刻了。”肖群说,那时候的月饼比较大,她有五个孩子,便将一个月饼分成五块,孩子们都舍不得吃,会将月饼藏起来。有一次她在打扫卫生时,还发现一个孩子藏在橱柜上的月饼。

蒸月

姐妹们一起忙做“月儿”,又大又好看

家住奎文区潍州路街道幸福街社区64岁的翟玉民是地地道道的老潍县人。在她的儿时记忆中,中秋除了吃月饼,最重要的是提前做好白圆的“月儿”,姐妹们结伴“蒸月”“念月”。

翟玉民排行老三,每当中秋节前几天,便会和姐姐妹妹一起准备发面、擀面、买红枣等。因为家庭条件一般,只有过节才能吃上白面,因此中秋“蒸月”是一件令她期待又兴奋的事。

“月儿”是用面粉做成的大饽饽,两个圆形的大饽饽中间则夹着红枣。“蒸月”时,最重要的是就是发面团,起码要发两三个小时。翟玉民的姐姐为了好看,还会用地瓜面或玉米面做成一个个花朵点缀在上面,再用剪刀在周围做出花边。她们蒸的“月儿”又大又好看,特别惹眼。几个女孩子比较文静,中秋节当晚一起聊天赏月,而家里家外的一些男孩子比较调皮,看到她们的“月儿”后,会跑过去把上面的枣或花朵抠掉拿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俗几乎已经消失了。前几年,翟玉民还自己“蒸月”,但是一家人再也找不回那种氛围了,吃起来也是“索然无味”。

比月

拿着自家的“月儿”,小伙伴一较高下

家住昌乐县红河镇朱家埠村的赵慧琴今年54岁,谈起中秋节记忆,她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那天和小伙伴们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比月”的情景。

中秋节中午开始,家家户户“蒸月”,孩子们就蹲在自家炉子旁,等着掀开锅盖的那一刻。其实,在入锅前,“月儿”的模样就已经定型了,但真正蒸出来后,颜色会更加好看。

每家每户做的“月儿”造型都不一样,孩子们就等着“月儿”出锅,然后满村的小伙伴会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捧着自己家做的“月儿”到处去串门,互相比比,看谁家做得更好。谁家的手艺高,那家的孩子就会“扬眉吐气”,别提多骄傲了。

赵慧琴记得,那时候中秋节就和春节一样,下午四五点钟就会开席,做上一桌子好吃的,一家人聚在一起一直吃到晚上八九点钟。天黑的时候,他们这些孩子还会到院子里“念月”,非常有仪式感。

和记者聊着时,赵慧琴还随口背出了当年“念月”的词。过了这么多年,她依旧记得非常清楚,一句没忘。

团圆

亲戚家的孩子聚在一起,可以撒欢玩

今年31岁的段潇潇老家青州,打小就跟着父母在潍坊城区生活,现住在西上虞社区。

段潇潇是独生女,亲戚家的孩子也都是独生子女,她和姐姐妹妹哥哥年龄相仿,每年最盼着的就是中秋节。因为平时家长都很忙,几乎没有见面的机会,但中秋节大家一定聚到一起,小孩子们就可以趁机好好玩了。

“中秋节的时候会做一大桌子好吃的,最重要的是,平时家长都不让喝的一些饮料,在那一天都会敞开了喝。”段潇潇说,吃过晚饭后,和姐姐妹妹哥哥一起到月下赏月,一天都过得特别充实开心,这也是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记得有一年中秋的时候,我们四个一起玩疯了,把大半年的憋屈全都释放了出来。”段潇潇笑着说,现在他们这几个人长大了,平时工作都很忙,同样也是盼着中秋节到来的时候可以一起聚聚。

“现在有孩子了,每到中秋,孩子们聚在一起疯玩,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哥哥因为还没结婚,每次都是被催婚的对象,但即便如此,还是觉得中秋节大家能够聚在一起非常幸福。”段潇潇说。

夜宴

枣泥月饼代替五仁月饼,一点一点吃

提到中秋节的印象,25岁的李玲脱口而出四个字:枣泥月饼。李玲是临朐县五井镇小辛庄村人,印象中中秋节并没有太多的习俗和仪式,就是跟着爸妈走亲戚,所带的礼品中必须有月饼和丰糕。去姥姥家串门的多,各式月饼和丰糕也多,“可便宜了我这只小馋猫”。

团圆饭也是中秋节的重中之重,李玲爸妈一般从早上就开始忙活,提前准备好菜、肉、月饼、丰糕。等到了晚上的时候,做一桌丰盛的晚餐,一家人吃过饭后,每个人都会吃块月饼。中秋节的时候,自己家里种的花生、玉米都熟了,煮熟的玉米、花生也会摆在餐桌上。吃完月饼,再啃个玉米,吃点花生,肚子撑得圆滚滚的,别提多惬意了。

李玲9岁前,吃的一直都是五仁月饼,但那时候枣泥月饼开始流行起来了。谁手里要是能拿着块枣泥月饼,保准能把小伙伴们馋得口水直流。9岁那年,李玲妈妈厂子里发了一袋枣泥月饼。那时候的枣泥月饼和现在不一样,还是比较昂贵的,李玲别提多高兴了,吃的时候一小口一小口,不舍得一口气吃完。

相关新闻

赶制“月儿”送友邻

本报讯每年中秋节前,家住潍城区原潍坊一轻机械厂宿舍72岁的秦瑞琴都非常忙碌,她忙着“蒸月”,无偿送给亲戚朋友、邻居,甚至还有的“月儿”被送到了国外。

9月29日,记者来到秦瑞琴家,刚进门,一股枣和面食的香味扑鼻而来。她家厨房仿佛是一间艺术品展览厅,桌台上摆着十多个制作精美的“月儿”,有小鸟在丛林中飞的,还有小兔子在草丛里跑的……非常生动可爱。“这些是我做好的‘月儿\’,还有一些正在做。”秦瑞琴说。

秦瑞琴有一个小记录本,上面记录着自7月23日以来,每天蒸“月儿”的数量及送出的情况。记者看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很多亲戚、朋友的名字,已经送出了63个。“我就是担心落下了谁,我已经送给大家30多年的‘月儿\’了,所以我得在这个本上记着,不能去年给了人家,今年就不给了。”秦瑞琴说,“我做的‘月儿\’送给亲戚朋友后,有的不舍得吃,还被送到了深圳、武汉、青岛,甚至还被送到了国外。”(记者刘晓梅)

习俗变迁

“念月”等逐渐被淡忘,如今只留在回忆里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各种习俗活动非常多,并且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潍坊市的中秋节习俗中,在“拜月”、赏月的同时,还要在月光下“念月”。

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潍坊市民俗文化研究专家王学坚是老潍县人,至今仍记得小时候“念月”的情景。每到中秋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做“月儿”,一般都是姥姥给外甥做,也有的是母亲做。

王学坚记得,“月儿”蒸熟后,大人会领着孩子到街上去,互相看谁家的“月儿”做得更好。中秋节晚上,孩子们会在月亮底下,把“月儿”放在小簸箩里,盖上蓖麻叶,在“月儿”上插上香点着,到街上排起长长的一行,对着月亮,高声朗诵歌谣。歌谣内容是:“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念扒谷(窝窝头)糇了,盖瓦屋楼了。念煎饼了,骡子马子一大天井了。”

孩子们都是越念越来劲,互相比比谁的声音更大,场面非常热闹。歌谣中流露出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也让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多出了一种“仪式感”,更加富有烟火味。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念月”这种习俗已经逐渐被淡忘,只留存在回忆里。

家住帝景苑小区的潘秀娟对记者说,印象中,小时候中秋节是非常热闹的,不光家家户户都要做“月儿”,而且晚上小伙伴们还要一起去月下“念月”,当时感觉场面非常神圣,因此对中秋节有一种说不出的盼望。但如今,过中秋节的时候,不光“念月”的场面不在了,甚至连“月儿”都没有几个人做了。“我现在已经记不起‘念月\’时唱诵的那首歌谣了,现在过中秋节虽然还是很热闹,但总觉得缺少了啥东西。”潘秀娟说。

采访中,有很多市民都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快,现在的中秋节,商业气息变浓了,节日的味道变淡了,“念月”这种民间的风俗也就逐渐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了。

各方观点

重拾节日仪式,有人支持有人认为没必要

采访中,一些市民表示,中国传统节日都有一定的仪式,如今这些仪式被慢慢省略,过节的感觉越来越淡,要想真正回归传统节日,重拾节日仪式非常重要。

家住康桥水岸小区的沃女士说,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些自己的仪式,比如,清明节祭祖,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春节拜年等,这些仪式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都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并非只是一种过节形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呼吁回归传统节日,她觉得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节日仪式重新拾起来。“‘念月\’习俗代表了潍坊地区的一种文化传统,现在就这么淡化了,实在有些可惜。”沃女士说。

家住金御皇廷小区的刘女士说,她以前特别烦过节的繁文缛节,觉得越简单越好。可随着孩子长大,自己也感觉节日味道越来越淡时,她开始反思。特别是每到传统节日,老师都会让孩子回家查相关知识,查来查去都是百度百科里的内容,关键是孩子查过就忘了,缺少内心的认同。“文字资料远远不如真实体验更能让人印象深刻,所以我开始关注一些节日仪式,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加深他对节日的理解。”刘女士说。

也有很多市民觉得,回归节日传统并不一定非要靠这些仪式来支撑,毕竟时代在与时俱进,只要记住节日的含义就足够了。

家住潍城区鲁发名城小区的王磊表示,现在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且社会早已经步入了工业时代,有一些传统节日的仪式是过去农业时代特定条件下的产物,非得坚持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比如说‘念月\’的歌谣,现在的孩子连扒谷、骡子、天井到底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而且这些东西也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再让孩子们去念,就只是流于形式了。”王磊说。

还有一些市民认为,是否需要重拾节日仪式,还要看自己的意愿,任何人都没法强求。假如这种仪式真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可能证明它真的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了,因此想重新普及,恐怕难度会非常大。

树立认同感和仪式感,需对习俗进行创新

潍坊国学大讲堂负责人孙科明表示,很多人说现在的传统节日越来越简单了,对于中秋节,大家只知道是团聚的日子,应该吃月饼,而对于其他习俗却知之甚少,孩子们的了解就更浅显。

孙科明做了三场传统文化过中秋的公益活动,带着一些孩子和家长话中秋、吟中秋、品中秋、画中秋,环环相扣。通过这些形式和仪式,让更多的孩子、家长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教育意义。“这种仪式对人的内心有很强的震撼力。”孙科明说,很多人都没有参加过也没有见过这种仪式,但是一旦融入其中,会很容易被感染。

对于这种传统习俗的逐渐“流失”,潍坊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胡一平表示,要重视传统习俗的传承,前提则是应该唤醒更多人对于一些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需要人们树立一种对于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对于潍坊地区来说,每到中秋节,“蒸月”、“念月”、“赏月”等习俗非常普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可是一些习俗仅仅存在于潍坊地区,了解的人并不多。因此由小众走向大众,这就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习俗的存在、有何意义、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

“仪式感最重要的是需要对传统习俗的创新。”胡一平说,这需要人们不断从习俗和节日中寻找创新点,一些传统的民俗故事、民俗地点都可以做大,例如嫦娥奔月的传说,里面古寒国的国都相传就在现在的寒亭区内,而嫦娥在寒亭云台山上奔月的故事家喻户晓,作为流传在民间的民俗,需要以更新颖和有意义的仪式形式,唤回人们对于这些传统节日的新鲜感。而中秋节的一些习俗同样不例外,这样也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将其传承下去。

A02-A03版文/图本报记者王路欣赵春晖(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汇聚资源 提质扩量 昌乐经济开发区全方位跟进“四个城市”建设

本报讯(记者孙希明通讯员杨继昌)日前,从昌乐经济开发区传出喜讯:佳诚数码(惠普)产业园项目土地征迁工作圆满结束,标志着新材料产业扩量增效,即将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全市“四个城市”建设动...

昌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一瓣童心寄明月 中秋习俗何处寻 不同年龄段市民深情 回忆过节趣事)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