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早春时节,赶在一场春雪之前,记者一行在淄博高新区四宝山办事处韩庙社区见到了曹永昌老人。
曹永昌老人个不高但腰杆笔直,乌黑的头发,洪亮的嗓音,举手投足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让人很难相信他已年逾七旬。这是在采访中,记者的第一个没想到。
进了一座小高层楼房,乘电梯来到曹永昌家,坐在温暖舒适的沙发上,环顾室内,三室两厅布置得温馨典雅,南看窗外,则是视野开阔的一大片工地,老人说这是正在施工的猪龙河景观工程。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随四季流转的一片美景。新农村改造,高新区的农民住上了这样让人艳羡的楼房,是记者的第二个没想到。
而随着曹永昌坐电梯来到负一层的地下室,记者又见证了第三个没想到。那就是没想到曹永昌还有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的面积也就两三个平方米,安置着一橱一桌一椅。空间狭小,但内容丰富。橱里是百余枚篆刻印章,桌上是书法作品和篆刻工具,墙上挂着一排大小不一的毛笔。在曹永昌眼中,这就是他实现梦想的地方。
曹永昌与我们的谈话中,离不开一个“玩”字。他自幼好玩。小时候,曹永昌跟随他做生意的父亲住在济南城里,条件好,能上学,但他却痴迷玩“皮影戏”,以致荒废了学业。母亲一怒之下把他辛苦制作积攒的两大箱皮影一把火全都给烧了,曹永昌至今觉得可惜。后来,曹永昌斗蛐蛐,玩蝈蝈,见他无心学业,母亲便让他回到老家。农业生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曹永昌选择了练字这一脑力劳动来相伴。因他有练习书法这个精神支柱,生活才没觉得有多苦。他经常在干完一天活后,再熬个大半夜练习写字。面对周围人的疑问和不解,他笑着开玩笑说:“字里有神,神能变力,力是魔力。”
1977年,曹永昌参加了公社的建筑队,开始辗转于各个工地干小工。人有才能什么时候都不会被埋没。因写得一手好字,工地上的黑板报和大标语美术字,就让曹永昌给包圆了。大家都知道这个工地上的“书法家”,也给了他“小工”所享受不到的待遇和尊重。而一不小心玩成了“小工书法家”,曹永昌心里也美得很,日子虽苦尤甜。
年纪渐长,曹永昌在齐鲁石化五中当了临时工,做宿舍管理员。生活稳定了,他更加痴迷于软硬笔书法,潜心抄写唐诗、宋词和毛泽东诗词,乐此不疲。有些作品不仅自己觉得满意,老师和学生家长见了也喜欢,都向他讨要。曹永昌乐得送给大家,以字为媒,交了不少朋友。
都说书法篆刻不分家。有了一定书法功底的曹永昌又迷上了篆刻。买不起寿山石,他就用软硬适中但价格低廉的莱州石,玩得好不在花钱多少。阴刻阳刻,白文朱文,大篆小篆,方寸之地却有大千世界。曹永昌为之痴迷,玩得时间长了,自己也独辟蹊径,玩出一些新花样。他将喜欢的文石底部磨平,粘上磨平的莱州石,再将贴合部随形打磨,然后在莱州石上刻字,完成了就是一别致的大印章。如法炮制,在木雕寿星下粘莱州石,刻个大寿字,成了名副其实的“寿字印”!他白描一个大寿字,然后在空白处盖上自己篆刻的得意之作:各种字体的“寿”字章,十二生肖图章,济南八景印章,字画结合的“云山鹤舞”章……琳琅满目,独具匠心。
曹永昌学习书法和篆刻从没想到以此赚钱,他图的就是写字和刻字时的那份心境和快乐。每逢春节,他就成了村里的大忙人,给这家写春联,给那家写福字,分文不收,赚得一个好人缘。他以字会友,切磋技艺,又扩大了与人交往的朋友圈。人的一生,尤其在晚年,能有兴趣和爱好来玩,就是充实的,快乐的。“老玩童”曹永昌正过着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时光。
新闻推荐
□王新奉1961年的夏天,正在青岛六中读高一的我们,赶上了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本来我们1957年考上初中后,就把户口从老家农村迁到学校,成了吃统销粮的非农业人口。为了减少非农业人口,这会...
昌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昌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