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潍坊 今日青州 今日诸城 今日寿光 今日安丘 今日高密 今日昌邑 今日临朐 今日昌乐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今日安丘 > 正文

用真情谱写生命的赞歌

来源:潍坊日报 2019-12-12 09:25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丛秉政

通讯员朱进国赵长林

潍坊北部沿海有一望无际的盐碱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生命力很强的野菜——黄须菜,又名碱篷子、碱蓬棵、黄蓿菜等,是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碱蓬的幼苗。在以前严重缺粮的“大饥荒”年代里,这些不起眼的黄须菜救了不知多少人的性命。如今,由于黄须菜营养丰富和药用价值高,成了许多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黄须菜对生长环境、条件要求不高,奉献给人们的甚多。

在这片盐碱地出生、长大、工作的120司机郑万梅,就像这黄须菜,谱写了一曲曲平凡而感人的生命赞歌。

今年50岁的郑万梅,目前担任潍坊市中医院滨海分院120院前急救科主任,也是潍坊市唯一一名120急救车女司机。从2005年走上120司机的岗位,14年来她扎根基层守护初心,坚守在院前急救第一线,安全行车40多万公里,出车1万多次,跑坏了3辆救护车,挽救了数以千计危在旦夕的生命……

分秒必争:时间就是生命

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一次次争分夺秒的抢救,每一次突发事件,每一次危急关头,郑万梅总是冲锋在前,拼尽全力把病人从死亡和病魔的阴影中抢救过来,让病痛中的呻吟得到及时的关爱……

郑万梅深知,120接诊的速度意味着生命延续的长度,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的她,用方向盘为一个个急需接诊抢救的患者开辟了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央子街道固堤场村69岁的郑岭春至今记忆犹新:2012年3月15日上午9点左右,在离镇区十几公里外盐场工作的他突然感觉头晕、呕吐……就叫人拨打了120,郑万梅得知后立即出车,克服路况复杂等困难,在抢救“黄金时间”内把他送到40公里外的市区脑科医院,经过紧急抢救和后期治疗,转危为安……“我现在自己生活完全能自理,还能与兄弟姊妹们轮流照顾94岁的老娘,没想到当年脑溢血能恢复这么好!幸亏万梅,医生说要是再晚十几分钟,可能就抢救不过来了。”

今年59岁的蔡纪,2015年农历正月十五那天,她意外摔倒导致重度昏迷,她儿子急忙拨打120,也是郑万梅紧急出车,用最快的速度把病人送到了市区一家大医院,因为抢救及时,蔡纪与死神擦肩而过。蔡纪的老伴郑天功满怀感激地说:“多亏了120及时接诊!抢救不及时,就成了植物人。这几年,老伴生活能自理,能做饭,包水饺挺利索。这就是站着和躺着的区别。我们一家知足了!”

“看到有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及时诊疗,康复了,那感觉比中了大奖还恣呢!”郑万梅说,看到病人康复是她最高兴的时刻。

忘我敬业:时刻准备救人

当年,郑万梅是以临时工的身份,在央子卫生院从事内勤工作。受家庭的影响,她于2004年就考取了驾照,且是B证。2005年,卫生院开通了120急救站,苦于招不到合适司机,院长想到了郑万梅,因为她热心肠、会开车、干活麻利,就三番五次去动员她。郑万梅当时觉得自己具备条件,熟门熟路,还考虑到这个岗位能更好地服务乡亲们,就硬着头皮一个人撑起了院前急救的重担,这一干就是5年,也成了医院的合同工。那期间,所有的120出车,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都是她一个人顶起来。她的家离卫生院并不远,但为了方便工作,她经常住在医院里,有时好几天也回不了一趟家。

受当年卫生院医疗条件所限,一些急重病号要尽快转院,她曾一天内从央子卫生院跑了十趟寒亭区医院,从早上到午夜12点几乎一停未停,顾不上吃饭……“当时天气还比较冷,也没来得及带上开水瓶,我把最后一个重病号送下后,渴坏了就喝了大半瓶车上仅有的一瓶矿泉水,顿时肚子痛得要命!至今再热再渴,我也不喝矿泉水。”郑万梅对记者说。

那期间,郑万梅曾驱车一千公里送病员。2008年5月的一天夜晚,滨海某盐场一新来的临时工突发重病,但病人及家属坚决要求回河南老家治疗。当时救护车上没有导航,半夜里,她拿了张地图和同事们就出发了,一直跑到次日下午6点,历时18个小时、行程千余公里,将病人顺利送回老家,家属对此感激不尽。

“那几年,就我自己一个人开120急救车,24小时待命,就算偶尔回家我也开着那辆依维柯,一接到出车任务,都尽力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郑万梅说,“现在回头看,那时候卫生院条件有限,独自一个人出车也不规范,后来逐渐走上了正规。”

据了解,2013年潍坊市中医院在原央子卫生院的基础上成立了滨海分院,医院本部与分院持续完善配套联合服务体系,实行双向转诊模式,畅行急救绿色通道。分院的120司机队伍扩大到3人,急救接转诊制度进一步规范,救护车车辆及配置也日益先进和完善。但是,郑万梅并没真正轻松起来,每天一上班她都做好车辆检测,接到急救指令第一时间召集医护人员出车,保持严肃、冷静的工作状态,让和她一起值班的医生、护士都感到非常踏实。她习惯性地提前询问好患者的具体位置,村里路面狭窄,总是尽可能把车辆停在距离患者最近的地方。

自从干上120司机那天起,郑万梅手机从不离身。在记者采访期间,看到她一直把手机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眼睛还时不时地瞄上两眼,多次接听电话并迅速安排有关抢救事务。“作为急救接诊工作人员,时间就是生命,我的手机永远保持24小时在线,不能漏接一个求救电话。”

2014年10月,渤海湾出现多年未遇的特大风暴潮,那一天恰好她在休班期间,跟爱人一起去安丘给公公过生日。刚到安丘就接到了让她参与救险的紧急电话,她立马赶回滨海新区,和同事们一起抢救遇险群众。作为应急救援指挥部唯一的女性,她在那里整整待了七天,累得几近虚脱。

不忘初心:奉献成为常态

救护车上的工作就是24小时轮转、全天候待命,没有正常的休息和节假日。在这个岗位上,郑万梅十几年如一日,用她的爱心,迅捷高效的服务,默默奉献在救死扶伤的第一道关口。

郑万梅是同事眼中的“女汉子”、好大姐,是领导心中最靠谱的好员工,是接诊病人和家属交口夸赞的“好心人”。如果非要说亏欠谁,那就是家人了。

“在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真的没顾上太多。”郑万梅说,孩子们从小到大,她就几乎没陪他们出去玩过,甚至上学期间都没能去接送过一次。令她欣慰的是,大女儿前几年大专毕业后去一家医院做了一名护士,也逐渐理解了妈妈的做法,并为自己有这样的妈妈而感到自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开120急救车的前几年,当时条件简陋,车里没空调,炎炎夏日,闷热难当,有一次郑万梅在坚持把病人送到医院后就晕倒了,院里医护人员连忙给她输液。一听到有急救任务,她拔下针头就冲上车去,拦也拦不住。

在与患者家属联系、询问时,她总是耐心地劝说:“您别着急,我们尽快赶到。”在到达现场后,把车停在安全位置,她经常一路小跑跟着医护人员一起抬运病人、递送急救物品。她说:“站在患者角度想,他们着急,我们更着急!穿上这身急救服,我就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司机!”

有一年大年初三,接到一起交通事故的抢救指令,她立刻出车。看到现场事故落水的患者,她二话没说,脱下外套就给患者穿上,自己冻得瑟瑟发抖。在十多年的急救接诊过程中,郑万梅不止一次地给患者垫付挂号费、治疗费。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很多事情,连她自己都记忆模糊了,但同事们都记得很清楚。

“这不是应该做的嘛!”她认为,当初选择了“120”,就意味着选择了辛劳和奉献,“有什么值得说的呢!何况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为乡亲们做点事。”

质朴无华、面色黝黑的郑万梅,身穿新式的墨绿色120急救工作服,多么像盐碱滩上的黄须菜,顽强不屈、默默奉献,用真情谱写出生命的赞歌!

新闻推荐

爱心驱寒意 情暖环卫工

近日,安丘市开展“情暖安丘,志愿同行”暖冬行动,安丘团市委和义工协会为该市800余名环卫工作者送上了价值一万余元的...

安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安丘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用真情谱写生命的赞歌)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