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潍坊 今日青州 今日诸城 今日寿光 今日安丘 今日高密 今日昌邑 今日临朐 今日昌乐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今日安丘 > 正文

村村通电那天 他热泪盈眶

来源:潍坊晚报 2019-09-20 09:18   https://www.yybnet.net/

赵德贤为潍坊电网建设忙碌30年,退休后还发挥余热

1956年第一次见到电灯的那刻,赵德贤或许不会想到,他这一生都会和潍坊电业联系在一起。今年70岁的退休老电业人赵德贤,见证了潍坊电业从弱到强,迅猛发展的奋进历程。2016年,已经退休多年的赵德贤“复出”发挥余热,担任总撰稿人,参与了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史迹馆”的建设。9月17日下午,记者见到了赵德贤,听他讲述他和“电”的故事。

小时初见电灯印象深刻

9月17日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高新区潍坊供电公司北海小区赵德贤的家里,1949年出生的他今年刚好70岁。

和一般的老人对电子产品不太感兴趣不同,赵德贤对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都特别熟悉。在他的书房里,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一张1949年潍坊城区供电线路图的照片。“不熟悉这些电子产品不行,在网上搜集一些资料确实是比较方便,了解的信息也更多更全面,我对国内外的大事小情都特别关注。”赵德贤说,他现在每天靠读报来了解当地新闻,也通过网络了解一些国家大事。

赵德贤的老家在临沂,在他出生前父母调到了昌潍专区工作,他出生于安丘,在他心里,潍坊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小时候我是在老家沂蒙山区长大的,晚上就是靠点蜡烛照明,哪里见过什么电灯。”赵德贤说,那时候不但农村没电,就连城市里有电的地方也不是特别多。

1956年赵德贤被父母接到潍坊。有一天他去父亲的单位玩,那是当时潍坊为数不多的有电灯的单位。“当时父亲办公室的一个叔叔抱着我,指着屋顶的电灯问我有没有见过,我说没有。他说这是用来照亮的,我还很好奇地问他,那么高怎么上去点啊,那个叔叔哈哈大笑,拉了拉墙根的一根线,电灯一下子就亮了。”赵德贤说,那一幕至今仍深深印在他心里,那是他第一次对“电”有了概念。当时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这一生居然会和“电”结下不解之缘。

赵德贤的童年记忆现在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却代表了当时潍坊电网的尴尬状况。新中国成立时潍坊只有两条供电线路,电线杆都是木头的。不过,潍坊的第一代电业职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排除万难搞建设,使潍坊电业快速发展,到1977年,电网供电能力达到27.18千伏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0倍。

自带铺盖建泉河变电站

1979年,赵德贤从部队退伍回到潍坊。由于在部队里曾经做过通讯工作,他选择到潍坊电业局工作。当时,潍坊电网刚刚完成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那就是建造了山东省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取名“红卫站”,由此潍坊电网正式并入山东电网,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孤网运行局面。

赵德贤回到潍坊时,恰逢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蓬勃发展,用电缺口相当大。为了改变缺电局面,潍坊电业积极争取建设项目,1984年在坊子区开始建设220千伏泉河变电站,这也是他参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变电站。

当时潍坊市主要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要求电业职工当年安装、当年投运。但这座变电站是潍坊市第一座自行设计和施工的220千伏变电站,缺少经验不说,施工时间紧,建设任务重,问题困难非常多。“为了确保按时完工,当时我们的施工队员都自带着铺盖,春节过后就进驻工地,吃住都在工地上。白天干活,晚饭之后集体研究讨论、审核图纸,一点时间都不放过。”赵德贤说。

赵德贤记得,刚开始施工时天气特别寒冷,工人们住的工棚都是刚盖起来的半成品房,又冷又潮湿。屋顶就是铺上一层苇箔盖上瓦,遇到刮大风,沙尘从屋顶上“哗啦啦”地往下落,睡一觉起来,满嘴都是沙子。

过了寒冷,接着又是酷暑。在安装变压器时,正好赶上了三伏天,散热器是分体式的,要在变压器的外边安装,需要安装管道。太阳把这些设备晒得滚烫,表面温度高达60℃,那些铁管子戴着手套都烫手。

尽管条件艰苦,但当时所有的职工都特别乐观,咬牙坚持再坚持。1984年12月,在潍坊电业干部职工的聚力攻坚下,220千伏泉河变电站建成投运,创造了当时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的全省纪录。

最后一个村通电敲锣打鼓

在电业局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赵德贤从一线工人走上了管理岗位,做起了办公室和宣传等工作。虽然不再具体从事某个工程的建设,但却参与了更多大工程的筹备、协调、调度等工作,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这个过程中,让赵德贤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潍坊农村电网的迅猛发展。

赵德贤告诉记者,1988年潍坊市实现了电网与行政区划的统一,这也开启了潍坊农村电网的大发展步伐。在1988年之前,潍坊市还有4个县市区是由外地电网供电。而在1988年之后,潍坊的12个县市区全部都实现了由潍坊电网供电。至此,潍坊电业局开始进行大范围的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

当时的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施工人员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就住在搭建的帐篷里。但村民们对他们都特别热情,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给施工人员送过去,老百姓对于村里通电都抱着非常强烈的期待。

赵德贤记得,在1993年的时候,他来到临朐县双龙西山村,这里进行的是全市最后一个村的通电工程。在村里正式通电的那一天,全村人敲锣打鼓,举着彩旗,兴高采烈地整整庆祝了一天,“置身在那个情景当中,真是心潮澎湃,我忽然想到了小时候住在农村里,整个村里连一盏电灯都没有,我连电灯都没见过,以后的孩子们再也不会遇到那种情景了,心里就特别激动。”赵德贤说,那一幕让他感动落泪。

1995年,潍坊市在实现村村通电以后,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全市农村户户通电。家里没有电灯、只能靠点蜡烛照明的日子,一去再也不复返了。

赵德贤说,到2002年的时候,潍坊市的电网拥有了一座500千伏的变电站,12座220千伏的变电站,变电总容量达到825.9万千伏安,全社会的年用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大关,缺电的局面成为历史。

“复出”参与史迹馆建设

自2003年开始,潍坊电网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3年至2016年9月份,潍坊电网新增3座500千伏变电站、23座220千伏变电站、103座110千伏变电站、136座35千伏变电站,主变总容量达到了3706.01万千伏安。2015年5月,伴随着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的开工,标志着潍坊电网步入了特高压时代。

赵德贤说,这些年他曾经多次出国考察,让他感觉非常自豪。潍坊的电网水平在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水平,“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看看咱们潍坊的电网,无论是基建水平,还是使用的各种智能化设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

赵德贤告诉记者,潍坊电网这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就是新中国七十年电网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他作为一个参与者,有说不出的骄傲。

2016年,已经退休多年的赵德贤受到单位的邀请再次“复出”,具体参与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史迹馆的建设,真正发挥了他的特长。伴随着史迹馆的建成,国网潍坊供电公司还组织举办了《奋进之路》大型展览。赵德贤作为此次展览的总撰稿人,和其他的老同志一起,搜集了上千张珍贵的老照片,最终用在展览上的照片有400余张,文字介绍有18000余字,这场展览在全省同行业范围内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那段日子是我退休以后过的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一段日子,虽然特别辛苦,但当一张张的老照片出现在我面前时,就仿佛一段段难忘的燃情岁月重新涌回了我的身体里,让我感觉激情澎湃,骄傲而又自豪。”赵德贤说,那次展览最后集结成书,他时不时就会翻开看看,这也是他做了一辈子电业人,为潍坊供电事业做出的又一个贡献。

“别看我已经七十岁了,有需要我的地方,只要组织一声令下,我依旧能顶上去发挥我的余热。”赵德贤说。

文/图本报记者赵春晖

人物小档案

赵德贤,男,中共党员,1949年出生于安丘。1979年,从部队转业进入潍坊电业局工作,先是从事生产一线工作,参与了多个重大工程的建设。后转入管理岗位,先后负责宣传科、办公室工作,2001年荣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009年退休。2016年,赵德贤以总撰稿人的身份,参与了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史迹馆的建设和《奋进之路》展览的资料搜集、文字撰写等工作。

新闻推荐

公车私用、公款吃喝、收受礼品、违规发放福利… 潍坊四名干部受党内警告处分

本报9月16日讯(记者王琳)9月13日记者获悉,为巩固深化作风建设成果,潍坊市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严肃...

安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告白祖国梦想起航2019-09-07 09:29
茎叶花果的好时光2019-09-16 14:03
评论:(村村通电那天 他热泪盈眶)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