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新闻 青州新闻 诸城新闻 寿光新闻 安丘新闻 高密新闻 昌邑新闻 临朐新闻 昌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安丘新闻 > 正文

常令公山有开平王庙太公堂山有太公堂祠

来源:潍坊晚报 2018-12-30 10:18   https://www.yybnet.net/

民国《潍县志稿》载:“常令公山,在县治东南四十里,常令公山庄西北。俗传庙祀为明功臣常遇春,误。”在潍县城东南方向四十里开外,在常令公山庄村西北方向,有一座常令公山,山上的庙是民间奉祀明代大将常遇春。然而,修志者一个“误”字,却打破了常遇春与这座山丘的联系纽带,这是为什么呢?

常令公山得名于常遇春,民间为开平王建祠立祀

常令公山庄,今名山庄村,背倚常令公山。进了村往北的地势依次抬高,前后两排房屋间,都有个一米多的落差。逐层而上,穿行到村西北之后,虽未觉得有什么高度,却已经是在常令公山的山顶了。常令公山的海拔高度有113.5米,然而潍县东南区域的基本地势本来就高,所以其相对高度确实不怎么高,潍坊电厂在常令公山东坡随便堆的一堆煤渣,看起来都抢了这山顶的风头。

山顶有一座近年来复建的小庙,没有院落的三开间,荒草满坡,看起来有些落寞寒酸。小庙的匾额题“开平王庙”,柱廊的楹联题“精忠报国威震天下,百姓敬奉名载千秋”。两通黑底儿的石刻,不过是信众捐资题名碑。倒是旁侧的几块旧石碑,仔细辨识当可寻到些只鳞片爪。

其一,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所立,碑文已难以辨识,是能够寻见的最早的碑刻,依稀可辨“新建钟楼”的字样,应为当时新建、重建或扩建庙宇时所立。也就是说,最起码在嘉庆年间,此地就有庙宇建筑了。

其二,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所立,碑文中有言:“潍邑东南乡距城三十五里吕望社长灵山,南临渭水,东绕禄河,其顶有泰山行宫、开平王庙□□□实为潍城之保障也。此庙之创修不知始于何人,建于何载□□□于乾隆壬戌壬寅,再则修于嘉庆甲子,补葺相因,无或废□□阖社好善之士公同捐资,鸠工庇材,修其颓坏,补其残缺,越三□□,规模仍依旧址”,看来这座山顶上的庙宇,除了有开平王庙,还有供奉泰山神的泰山行宫。虽不知始建于何时,但于乾隆和嘉庆、道光年间皆进行过修缮。

其三,为咸丰十六年(1866年)所立,碑文依稀可辨,为《重修太山行宫开平王庙碑记》。碑记中称“潍邑常灵宫山,初名柳毅山,山顶开平王庙、泰山行宫由来久矣。相传□□王从明太祖北征至此而薨。王姓常,□遇春,太祖武封开平王,遂改名常灵宫云……”。聊聊数语,即可解释常令公山之得名确实来自于“武封开平王”的常遇春,因其常姓则庙得名“常灵宫”,山得名“常灵宫山”,至于后世演称为“常令公”,当属音同而字讹。

《潍县志稿》的编纂者认为常遇春未曾到过潍州地界,所以否定了潍县这座山丘与常遇春的联系。但是,如果从清乾隆时期之后,官方及民间对常遇春的英雄信仰角度来分析,潍县地界也有“开平王”信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常遇春只活了四十岁就病死在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朱元璋对这位英勇的大将自然十分心痛,追封其为开平王,并赋诗一首曰:“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出于对叱咤风云者的英雄信仰,民间多有为常遇春建祠立祀的自发行为。到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20年),乾隆帝御笔题“勇动风云”四字,颁诏常遇春家乡建开平王庙。由此开始,各地的平王信仰越来越普遍。

可以推测,在这个时期,在潍县城东南这座当时可能还没有名字的山丘上,百姓自发修建平王庙,奉祀常遇春。于是,也就有了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建造事宜,顺理成章的也就有了常遇春从明太祖出征薨毙于此、甚至埋骨此地的各类传说。常令公山上开平王庙的清代建筑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修建车留庄学堂时早已拆除,这座近年新建的小庙远没有当年的规模。(注:此段文中□处为碑文残缺字。)

宋时潍州通判修靖共堂,后世再建庙宇改为太公堂

从常令公山东南望,有一片低山丘陵地带,遥遥可见太公堂山。沿着穆响路往东,至眉南路再南去,过了穆村,快到胶济铁路的时候,在马路以西不远处有一段延绵的山丘,就是太公堂山。将海拔94米半的它称之为山,确实不怎么有底气。

寻了一条生产路往西行,一小会儿工夫就望见山顶了。山埠顶并无起笏的气势,地势平缓。在最高处,有一座白墙红瓦的院落,这就是太公堂,是奉祀姜太公的地方。

太公堂谓“堂”,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政和至南宋建炎初年。大致在公元1111年至1127年这个时间段,潍州通判慕容若褆,在距离北海县城东南55里的这座山埠上修建了一座“靖共堂”,用来奉祀那些守土有责、恪尽职守的州官县宰。

“靖共”二字,出自《诗经·小雅》,“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后世潍县城隍庙戏楼上、郑板桥手书的匾额“神之听之”,亦出自该句,都是用来劝诫那些为官者要认真履职,须有敬畏之心。

宋而金,金而元,元而明,明而清,在朝代更迭,潍州地界亦数历战祸。慕容先生主持创修的那座靖共堂早已不复存在。后来不知哪个朝代在此处重建庙宇时,改为“太公堂”,主祀神位也不再是先贤明宦,而变成了传说中的姜尚子牙。

奉祀主体和名称变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附近一条由西而东流向的小河,旧称“渭水溪”,它先流入汶河,最终汇入潍河。这条跟黄河的支流“渭水”(渭河)同名的小河,跟传说中的姜太公垂钓搭上了线。康熙《潍县志》载:“溪在东南五十里,昔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垂钓于此。其溪亦名渭水”,在元“潍州八景”及清“潍县十景”里的“南溪垂钓”,指的也是这条溪水。

庙堂从“靖共堂”变作了“太公堂”,这座山丘也随之有名“太公堂山”。到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这座空旷的山埠上,还曾演绎过一段刀光剑影。这一年,潍县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蝗灾,致饥民遍野。在这个当口,穆村一个叫李明书(字高登)的,三十七八岁,正是好年纪,率众百余人起事。起初只是打家劫舍,劫富济贫,而后野心大了,竟然派人去潍县城内侦察,打算劫狱造反。结果派出去打听事儿的两个人不幸被县衙给逮住了,由此而事发。

山东巡抚福润委派总兵李福云前来弹压,并把“庸愚无能,畏贼如虎”的时任潍县知县凌绂增给撤了。正规军来了,野路子自然抵抗不得,只得四散而逃。李明书带着一帮人跑到安丘、诸城一带活动。莱州知府彭念宸组织了安丘、昌邑、诸城等地的兵役撒网捉拿,终在诸城臭漆园拿获李明书等人并押解潍县正法,统共砍了21个人的脑袋,其他跟风者一哄而散,逃窜隐匿,事儿亦就此平复。

清代的太公堂建筑早已被拆,近年在原址上民众又自发兴建了一座“太公庙”。信仰杂糅,既奉祀姜太公,又建老母殿等。庙宇建筑周边,多见残砖碎瓦,有鲜明的绳纹、布纹,当可佐证此地旧有庙宇的说法。

民国《潍县志稿》还记载了另外几座山埠。牛栖埠,“在县治南四十八里桑家窑庄北,东南诸山以此为最高。”桑家窑庄在民国时期仍属于潍县,今则属安丘,称“桑家尧”,牛栖埠今称“牛七埠”,在齐鲁酒地景区以北。经过多年的开采,现在成为一处待建工地被围挡了起来,要建一座家居城。

将军埠,“在县治东南五十三里曹村庄西三里,相传韩信伐齐,曾屯兵于此”,在今坊子区西曹村西,是一处地势坡缓的土埠,现基本保持原貌。石埠山,“在县治东南四十二里王家石埠庄南,一名虎阜山。山近伏羲河,或云伏羲疑即小几山之讹。《寰宇记》之小几山当即此山。”

《太平寰宇记》潍州北海县条下载,(潍州北海县)有小几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形曲如几形。又临朐县有几山,此山似之,故曰小几山。清郭麐又有竹枝词“来往东南林野间,为询樵牧一开颜。不因流水名犹在,谁识当年小几山”,并在自注中认为,小几山,《寰宇记》谓在北海县西南。按今无此山,唯县东南有虎阜山,山下所出之水曰小几河,窃疑水当因山得名。今之“虎”即昔之“小几”矣。石埠山在今石埠社区,山体被圈入了一处养殖基地。

文/图孙福建

新闻推荐

半城山水一城绿 安丘用心打造生态绿城

□记者...

安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常令公山有开平王庙太公堂山有太公堂祠)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