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江丹
《清平乐》剧集已经播出大半,即将大结局。剧中超长在线的人物年纪渐长,比如宋仁宗、曹皇后、欧阳修、韩琦等,而吕夷简、晏殊、苏舜钦、范仲淹等则已经下线。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苏轼、苏辙、曾巩等年轻人又接连登场了。
宋仁宗时期堪称河清海晏,尽管也有边境困扰,但总体来说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庶。帝王治国之术定然功不可没,遗憾的是,《清平乐》里几乎没怎么具体呈现宋仁宗的施政方针。电视剧里的宋仁宗的治国场景,不是在朝堂,就是在办公室。无论在哪儿,大多数时候都是大臣们狂说一通,各种观点交锋,然后他来一句累了乏了没休息好给全部挡回去,这大概就是宋仁宗的“平衡术”。电视剧或许是想表现宋仁宗的帝王困境,高处虽然不胜寒,但宋仁宗不应该困在朝堂和办公室里,盛世也不是在朝臣的争锋中自动出现的。
庆历新政这样的历史大事件,也只不过是几位大臣在朝堂上你来我往争论几句,然后再聚会饮酒私聊几句。范仲淹被贬离京,尹洙自请同贬,欧阳修慷慨直言,一众挚友于驿站携酒送行,士林君子之风跃然于眼前。可是除了前几集应天府兴学那一段,电视剧似乎再也没有具体呈现范仲淹到底做了些什么,最后还要在贝州靠台词来一段人生升华。范仲淹数次进京、离京,无外乎宋仁宗赏识,以及朝堂直言进谏。晏殊、苏舜钦、欧阳修亦是如此,看他们在朝堂、办公室和酒楼高谈阔论,或克制谨慎,或意气风发,但就是不知道这些名臣的政治实践到底是什么。难为他们引经据典、大段大段地背台词了。
这或许就是《清平乐》越来越不好看的一个原因,原本可以细细讲述星辰如何发光、陨落,却只是让其简单地闪烁了那么一下两下。观众依然不知道他们所熟悉的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到底在政治上有什么实际作为,听他们讲了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不知道他们做了些什么。就连包拯,在这部剧留下的名场面也不过是认为对张尧佐的任职不妥,追着宋仁宗进谏,“音吐激愤,唾溅帝面”。
同样是以帝王为主人公的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服化道虽然比不上《清平乐》,但是剧情不知胜出多少。所有的人物,无论大小,无论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都被安置在具体的事件中。《雍正王朝》是用接连不断的事件去推动剧情,塑造人物,《清平乐》则只是依靠台词。宋仁宗时期名臣辈出,但有些遗憾,《清平乐》没有处理好取舍的问题,最后成了大点名,为后人所熟悉的名臣几乎都出现了,但充其量也不过是亮了个名字而已。当然,这或许是《清平乐》刻意为之,后人以为重要的历史名人和历史大事件,放在当时皆是寻常。
相较于其他的历史剧,《清平乐》的演员阵容算是庞大,甚至庞大得有些臃肿。有些角色,一个年龄段一个演员,比如徽柔。这样的区别应该对剧情的时间线发挥作用,可实际上却让观众感到愈加凌乱。宋仁宗的须发造型已经变了又变,可陪在他身边的镣子还是精神小伙,难道配角就不配随着年龄增长换个妆容吗?曹皇后身边的董秋和同样如此。
剧情播出至此,感觉时间线最清晰的两个角色反而是任守忠和张茂则。时间的变化在两位演员的形体外貌和语气神态上看得见,从少年到中年,从壮年到暮年。至于印象最深刻的剧情,是八大王垂死挣扎找到宋仁宗,继续为当年刘太后的事情进谏,将一个老人最后的倔强和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像回到了历史现场。
可说到底,无论是任守忠还是张茂则,还是八大王,他们的鲜活除了演员的演绎,还是因为在这部剧中,他们是难得地活在具体事件里的人物。
新闻推荐
很少有这样一条上学路,同时跨越两个城市、两种社会制度。但在深圳,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可见——清晨,近3万名跨境学童,如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