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阿尔多·纳乌里 生活书店
近期,由46岁的周迅、60岁的惠英红、67岁的赵雅芝主演的电视剧《不完美的她》上映了,这部电视剧翻拍自日本电视剧《母亲》,原作讲述了一个幼教老师诱拐了遭受家庭虐待的孩子的故事。除了三位女主演组成的“神仙阵容”,老戏骨金士杰作为绿叶,饰演一位病态的父亲,一位施暴者。
整部电视剧给人们带来更多关于母亲与女儿之间关系的思考,生活君要推荐大家阅读的是知育书系列中的《母亲与女儿》,母女关系的探讨是一个系统工程。成为母亲的复本还是崭新的自我,事关女性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我是个没有母亲的女儿……
抱歉,我想说的是,一个无视女儿的母亲。
你想从母亲那里得到什么?
文丨[法] 阿尔多·纳乌里
人们普遍认为,母女关系天然具有平静、默契、和谐等特点,但事实上,这样的观念埋下了诸多不幸的种子,尤其当你看到一幕幕可怜的悲剧,定会对上述观点嗤之以鼻。面对悲伤的结局,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那就是极端的情感会横扫一切障碍,全力扑向它的猎物,而它唯一的目标就是消灭对方或是令其永存于世。这种情感的能量如此之大,仿佛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当它认定时机成熟,就会突然爆发出来。由于长时间处于沉默、窒息、控制和压抑的状态,人的情绪十分复杂且具有攻击性,一旦在瞬间得到释放,冲动将不可抑制。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情况是否存在例外?人们当然希望如此,我也会为之欢呼雀跃。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听过太多女孩向我吐槽母亲的所作所为,她们牙关紧咬、眼神放光,话语中充满了恼怒、激愤、苦涩与怨怼。她们并不是我的病人,年纪尚幼的她们惯爱听取甜言蜜语。我所说的,正是这些小女孩的母亲。她们有时会向我讲述母女的冲突,并追根溯源,通过分析争吵的内容,诉说母亲对自己实施的冷暴力,这种感觉郁结于心,却从未表达,更加无法获得解脱。即便在她们成为母亲,拥有自主权后,她们也不可避免地按照社会期待,尽力将这种关系传承下去。当她们不再指望看清真相,或避免任人欺骗时,她们就会将厌食症、善饥症等痛苦过往和盘托出。与疾病抗争的经历已经让她们伤痕累累,更何况其中还掺杂了太多爱与恨、屈服与反抗、希望与放弃、勇敢与顺从等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绪。
但是,能够做出这样选择的女性又有多少?更多的人不是深陷内疚无法自拔,就是背负了沉重的负罪感,她们盲目地遵从那些极具破坏性的指令,最后只能任人摆布。对此,我可以列举出无数事例。更何况我所说的,既不是终日为母亲陪伴,无法前来就诊的女性,也不是工于心计,懂得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交换的女人,我指的是那些终日为母女关系困扰,只能独自一人面对的女性群体。
▲ 《不完美的她》剧照
我还记得有位母亲,她的年龄已经超过45岁,但晚上睡觉依然不能离开自己的母亲。她住楼上,母亲住在楼下,每当伴侣和孩子入睡,她就会来到母亲的房间与其同眠。还有一位女性曾向我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有一天,她的父母突然宣布离婚,着实让她震惊不已。在她看来,父母之间矛盾虽然严重,但也只是一时意气。为了息事宁人,她与母亲进行了一番谈话。母亲当时70岁上下,正是她主动提出了离婚。母亲对她说,一生只愿一心人,是女人犯下的一个严重而普遍的错误。这句话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自觉地将其奉为人生箴言。虽然她在当时及事后极力追问,试图探寻这一观点背后的故事,但母亲却始终保持沉默。于是,这句话,始终被她视为母亲的谆谆告诫,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践行。不久后,她的父母勉强复合,她却结交了一个情人。虽然他们的关系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对于自己的决定,她甚至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理由进行解释。恢复单身后,她先后认识了几个男人,并把他们一一介绍给自己的母亲。她的母亲最终死于癌细胞扩散。对于这位“癌症母亲”,连主治医生一开始都没有看出她已患病,并为此而尴尬不已。她的释然也深深感染了我,让我能够用一种轻松的心态来看待死亡。
读者可能会认为,这个故事太过荒谬,甚至指责我爱好猎奇,或是在讲述过程中夸大其词。他们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亲友中找出反例,对我的观点进行驳斥:这些不才是生活的真相吗?他们还可以将这对母女的关系形容为无条件的服从、盲目的顺从、完全的屈从,甚至是信誓旦旦地遵从。对于上述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在我看来,母女俩的行为不过是表面现象,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暗中早已剑拔弩张,一旦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这种力量隐藏很深,而且与其存在的动机、性质及意义相互矛盾,因此它必然难以为继,只能不断变换形态,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她周围的环境变得乌烟瘴气。在这一过程中,她的性伴侣首当其冲。
▲ 《不完美的她》剧照
有多少丈夫、父亲,甚至是情人,曾经遭遇突发状况或是火爆场面?在他们看来,这些冲突根本无法理解,却能持续如此长的时间。更要命的是,事情与他们本不相干,他们只是替罪羊!作为一场争论中的配角,他们唯一的错误就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在自己与伴侣都不知情的状况下,唤起了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戳中了一处难以愈合的伤疤。他们无意中充当了火上浇油的角色,他们想象不到的是,自己本该息事宁人,结果却让尚未熄灭的火炭再次燃烧。更糟的是,再多辩解也是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怨恨、内心沮丧的女人,平素油盐不进,无论如何强调,她们都不会理睬。
我有一位长期从事此类研究的女性朋友。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向我谈起了自己的观点。在她看来,转嫁矛盾一说纯属子虚乌有,人际关系自有一套严格的规范,与性别的关系微乎其微。我反驳说,如果男性迎娶自己的母亲或姐妹为人们喜闻乐见,那么女性做同样的事情,只会让人感到遗憾。这样说并非不合常理。难道还要我再重复一遍?人们在寻找爱人时,都会以初恋为模板,因为这一形象代表了我们潜意识中的挚爱之人,每每想起,总会充满眷恋,同时也不乏遗憾。
▲ 《不完美的她》剧照
然而往事总是难以忘怀!曾经发生的一切历历在目,虽然时过境迁,却一次又一次地浮现眼前。经过反复的补充、检视、改写、修正和整理,往事的印记几乎微不可察,或者说,痛苦的记忆已经消失无踪。于是,人们再次重蹈覆辙,彼此误解越来越深,而沟通的方法却是寥寥无几。当然,面对困境,每个人都自有高招,而且相当高效。为了紧紧抓住当下,人们将其与过往和未来隔绝开来,就如同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绢将其盖住,然后对发生的一切充耳不闻。至于剩下的事情,只要交给口号和各种合理化的解释就能搞定。流逝的时间、依稀的记忆、无法调和却又如影随形的过往,这些元素以各种方式组合,交织成一个个现实的故事。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判断力、思考力以及评估力充满信心,但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情况,并由此触发一段遥不可及、无法捉摸而又一无所知的往事,这种盲目的自信会让我们忽视眼前的陷阱,让所谓的判断变得讽刺,因为它既不能分辨差异,也无法辩证地看待问题,最终结果就是让冲突和暴力重新占据上风。很明显,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比如一对伴侣同对方的家庭相处,尤其是与对方母亲打交道时,就会出现类似问题。通常来说,女婿同岳父、儿媳与公公总能和睦相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处理日常矛盾时,女婿对岳母往往更加包容,其关系要优于多数婆媳关系。
▲ 《不完美的她》剧照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女婿与岳母关系融洽,能够相互理解、彼此体谅,还是婆媳关系构成了冲突的潜在根源?上述观点一直颇有市场,有人甚至宣称,一山不容二虎,两个陌生女人也不可能在同一屋檐下和平共处,分享同一个男人。按照这种理论,一位女性之所以能跟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就是因为她们全无不同,甚至可以说已经合二为一!有人还认为,女婿之所以与岳母相安无事,是因为彼此吸引,这在其他家庭关系中绝无仅有。然而,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女婿与岳父保持的良好关系?是否可以将其视为双重模式,前者是异性相吸,而后者是同性相吸?我认为并无不妥,接下来我会针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但现在我还是要聚焦人们的普遍观点,它将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且存在明显错误。
如果一位男性终日为母亲环绕,他的配偶就会感到不满。在这种情形下,只要与岳母搞好关系,他就能缓解自身压力,再不用担心妻子的情绪。在男性眼中,亲妈也好,岳母也罢,其实都无关紧要,他在乎的是自己的妻子,仅此而已。所以他很容易接纳对方的家庭成员,也不在意妻子继续与家人保持紧密联系。他的伴侣则有所不同,她的目光只聚焦丈夫一人,因此理所当然要求后者断绝与原生家庭的联系,同她开始新的生活。她尤其无法容忍家中另一位母亲的出现,在她看来,有自己的母亲就已足够。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母女关系的独特之处,女儿既想留住这份满满的母爱,又要极力避免另一份母爱对其进行干扰。除非母爱对她们而言过于沉重,她们只能俯首帖耳,并为此感到忍无可忍。有鉴于此,她们不愿类似的场景在婆婆身上重演,从而为自己再添一套新的枷锁。其实,无论母亲还是婆婆,她们也有各自的婆婆,同样不能容忍后者对自己的事情横加干涉。女人一向最了解女人,她们对彼此有一种特殊的直觉,并已形成一种默契,即避免发起“母亲的竞争”,在她们看来,此举可谓愚蠢至极。
▲ 《不完美的她》剧照
人们可能不愿接受这样的观点,并且各有自己的解读。
比如有人认为,一个惯于对母亲俯首帖耳的男人,同样不会拒绝伴侣的母亲。他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宽容,大概是想被后者视为亲生,享尽关爱。如果男性是这样的心态,那么女性在婆媳关系中的不满也可以理解,其原因无非是受到束缚,想要获得一点儿自由的空间。令人费解的是,女性对婆婆从未像男性对岳母那样抱有幻想。总而言之,她的本意无可厚非,细究起来却让人无法接受。除此之外,她也无从得知,母女关系能够维持多久,又将达到何种亲密的程度。一般来说,男人很难察觉妻子和岳母间的微妙感情,但妻子却能洞悉丈夫与婆婆的关系。如果非要为这种差别找出科学依据,只能说女性的天赋源于她为人女儿的亲身经历。她能一眼辨认出关怀之下令人窒息的把戏,预知由此而来的灾难后果。为了让伴侣免遭伤害,她不惜运用自己的身体、情绪和话语加以保护,极力将他和无处不在的母亲分隔开来。
无论上述说法是否站得住脚,至少人们对此并无质疑。
我们不禁要问:女性在拒绝婆婆时,无论语气还是理由,甚至是她的愤怒,是否都在表达一种压抑已久的情绪?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未向自己的母亲稍有表露。这种复杂且交叉的移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例证,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结论:女性与配偶父母的相处方式,恰恰是原生家庭所不能容许的。
本文摘自《母亲与女儿》
[法] 阿尔多·纳乌里 著 李学梅 译
三联生活书店出版
文中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联系后台
新 书 推 荐
《母亲与女儿》
[法]阿尔多·纳乌里 李学梅 译
ISBN:978-7-80768-303-2 定价:52.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母亲与女儿》的作者阿尔多·纳乌里是一位有精神分析学专业背景的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作者在书中明确写道:
我可不想让自己看上去像一位冷漠的技师,刻意与研究对象保持距离。我对这样的角色不感兴趣,也无法胜任,更不会为此改变自己。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何要违逆自己慢热的本性冷眼旁观,或是掩饰自身的无能置身事外,最后得出一个中立而平庸的结论。我不认为自曝其短会影响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辩证地分析问题,医生不能只关注病情,还要感知病人的心理过程。
明了作者的这些理念,是理解作者创作手法,进而读懂这本书的前提。
作者阿尔多在从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出于医生的职业敏感,那些诊疗中亲历的真实故事触发作者开始对家庭中的多种关系做深度思考,这部谈论母女关系的书就是在这些思考下诞生的。母女关系的探讨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哪位心理学家或心理医生能用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穷尽这一话题,即便是以一个或多个入口切入,也必定会“大费周章”。阿尔多援引多个案例,以小说家的笔法,兼用倒叙加插叙从不同角度(作为自由职业医生在就诊中观察到的母子关系,作者自身的母子关系,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人与死亡的关系,家庭中的隔代关系……)——探讨母亲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的显性和隐性作用、母女关系如何一代代复制、父亲莫名其妙“被缺位”后仍浑然不知等深层次问题。
通篇行文,或是绕到“背后”或是“借道前行”,初读时难免有“离题万里,言不及义”之感,耐心读下去方能剥去层层迷障,水落后见石出。要想观作者笔下的“母女关系全貌”,需要这本书的读者怀着读小说的好奇心和耐心,细致地按部就班读下去,而不是任意翻开某一页开始阅读。作者的思维虽四处延展,但因元认知始终未缺席——熟知自己思维的跳出跳入及由此给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表述清晰、“提示词”到位,既未让读者有阅读断裂之感,也有作者始终陪伴在侧的温暖。
如果读者对我一贯坚持的临床经验有所了解,就会发现我描述的不过是母女关系走向成熟的各个阶段,虽然了无新意、循规蹈矩,却于人身心大有裨益。此外,我还展现了女性在成为母亲后日趋完美的成长之路。可惜的是,这些情况并不为人重视,在社会上更是应者寥寥。因为上述言论会唤醒被束缚的女性,促使她们竭尽所能、质疑自己与母亲的关系,进而寻求积极的改变。但如果社会各界心照不宣、放任自流,女性的努力就会受到压制,服从的观念进一步加强,最终难逃任人摆布的命运。更糟糕的是,怨气久聚不散,迟早会通过移情机制转至他处,对女性及其伴侣的关系造成损害。
书中的这段话,是作者苦心研究各类亲子关系的独白,更是其内心对当今社会关注女性角色的呐喊,摘录于此,以飨读者。
[法]阿尔多·纳乌里 李学梅 译
ISBN:978-7-80768-303-2 定价:52.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原标题:《不完美的她,想从母亲那里得到什么?》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白瀛)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电视剧市场现实题材剧目继续“打头阵”,涌现出《安家》《我在北京等你》《如果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