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班回家的地铁上,北京的金女士10分钟内打了3个电话,完成了3种身份的转换:第一个,她是公司老板,充满自信;第二个,她是妻子,向丈夫转述与孩子班主任的通话内容,既气愤也有指责;第三个,她是妈妈,而且是青春期孩子的妈妈,语气转为商量与讨好。
“自从儿子进入青春期,每次打电话前都要酝酿情绪,儿子在校状况不断,为了不跟他起冲突,我每次沟通前都要在心里默念‘亲生的’。”金女士说。
这是被青春期“撞弯腰”的家庭。当超过一半00后进入青春期,家长才发现什么叫“排山倒海”、“难以捉摸”。不久前,上海一位17岁学生从卢浦大桥上跳下,看到妈妈在桥头捶胸顿足时,相信成千上万个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内心是惊恐而崩溃的。
“我和儿子不仅有代沟,还隔着互联网,我不知道他何时因为何事火山爆发。”金女士说,每天既要忍受与孩子激烈冲突的痛苦,还要面对自己毫无办法、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
乖乖女秒变“女流氓”互联网上的“怪物”是我亲生?
中考“一模”前一个夜里11点多,静馨坐在书桌前,内心和手中的手机都热闹非凡。
“昨天那个小黄片,谁能再传给我?”静馨在一个群里说。
“王者?有无?”静馨同时在朋友圈里发出了游戏邀请。
“排好队排好队,老公易烊千玺来了。”几分钟后,静馨又发了偶像图片。
“票圈里没有男朋友的,是不是只有我?”静馨的朋友圈又多了一条……
两年前,一个偶然机会记者与静馨相识并成了微信好友。那时的静馨刚进入北京一所中学,文静、内向的她两三个月也不会更新朋友圈。近一年静馨变了,更新朋友圈的次数急增;所发内容尺度越来越大,脏话脱口而出,在朋友圈里喜怒无常;现在天天在朋友圈“求男友”,甚至还发过几张赤裸裸的充
满性暗示的图片,有些连成年人都觉得太辣眼睛。
青春期如此可怕吗?这么快一个文静姑娘就秒变“女流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家长要时刻意识到,这代孩子的青春期与网络牢牢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的青春期就会有网络时代的独特性。独特在哪呢?
互联网上的“张牙舞爪”的“怪物”不一定是孩子真实的样子。孙宏艳说,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更大,校内学习和课外辅导常无缝连接,互联网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社交平台,也成了他们躁动的情感、无处宣泄情绪的出口,他们可能会把自己内心最狂野甚至最不堪的一面展现在这里,可能在网络上展现出“臆想出来的自己”。
专家说的不无道理。一年前静馨在朋友圈将父母拉黑,耿女士对女儿有很多抱怨:“走到哪都拿着手机,密码常换”“在我们面前冷着脸,却常对手机发出大笑”“成绩下降却越来越任性,常熬夜玩手机”“听见不爱听的话就把门撞上”……“但她会时常关心我。”虽然在耿女士眼中,静馨不再是乖乖女,但绝不是网络上那个恐怖的样子。
到底哪张面孔才是真的?“如果家长没有强大内心,不要强行进入青春期孩子的世界。”孙宏艳说,看起来恐怖的内容是孩子的宣泄,家长“炸锅”后,可能导致孩子更疏离。
摔手机、藏路由器网络成为矛盾导火索和催化剂
也许,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00后来说,线上、线下就是截然不同的世界,他们可以其间辗转腾挪。现实是,“天使与魔鬼只差一步”——线上线下的那道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合上。
“父母工作忙,刚上中学时,他们怕我在外面玩不安全,规定我放学马上回家,我就开始上网玩游戏。”现在深圳读高一的男孩马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初他是打发时间,后来发现,“游戏太好玩了”。他的故事让人眼熟——记者10多年前就接触过很多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当时专家就指出青少年之所以沉溺于游戏:打发无聊时间——找到成就感——沉溺。
不同的是,现在的网络游戏在让孩子玩耍时,还组建了社交平台。这对于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自我意识膨胀、想倾诉而又不愿向父母倾诉的00后来
说,无异于打开了新世界,使得他们流连忘返。越沉溺于网络就越不愿与父母交流,越不交流就越产生隔阂,隔阂越多就更不愿交流……在死循环中,孩子们陷入更深的沉溺。
一旦真的沉溺,孩子也会痛苦。“管不住自己,上课把手机拿出来发朋友圈,看有没有‘点赞’、回复,最希望看到有人嘲笑我,这样我就可以开骂。”静馨说。
网络成了孩子与父母矛盾的导火索。“我爸摔了3部手机。”静馨说。
“我爸藏路由器。”马嘉说,有段日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路由器,找到就拼命上网,父母到家前把路由器放回原处。一次爸爸回家早,马嘉没来得及把路由器藏回原处。爸爸拿起衣架打在马嘉身上,马嘉便反抗,和父母的矛盾升级。
专家指出,家长时刻要提醒自己,这一代孩子的青春期与网络密不可分,“互联网上最大的规则就是平等。”孙宏
艳说,这些00后的潜意识里根深蒂固地形成了平等的意识。父母越强力禁止,孩子的反抗就越大。不少家长却认为就是因为对孩子太尊重和平等了,才会造成现在的样子。
一位专家指出,孩子小时候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尊重和平等并不完全,那时的孩子需要家长照顾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却想摆脱这些,他们不需要父母高高在上的平等。
孙宏艳记得一次因为青春期的女儿犯错大加训斥,同事打电话来,“我马上和颜悦色地讲电话。”电话结束后,女儿说:“我要是你同事就好了。”孩子的话正好点到关键,家长不知道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平等相处时,请把孩子当成同事、朋友,甚至领导。
没有叛逆更可怕“乖孩子”可能会成为“妈宝男”
被网络“笼罩”了的青春期如此恐怖,有没有人能够幸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刘海娟说,只有走过青春期,才能真正走向成年,成为成熟的人,孩子出现逆反、与家长发生冲突是最正常不过的。
与其说青春期一定会来,不如说叛逆一定会来。
“现在孩子的叛逆期越来越早,一个孩子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就闹着不上学还要离家出走。”一位小学六年级的老师说。
这两年很多研究都指出,由于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孩子的青春期提前到来。另一个现象也应引起注意——青春期的延后。
很多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因为面临中考、高考等繁重的学业压力,所有时间被占用,再加上父母过分迁就或者控制等原因,该逆反时没出现明显的逆反,青春期的逆反延后到大学。
最近北京的家长闫女士给记者看了一张图片,图片中的男孩坐在书桌前,个子很高,胡子隐约可见,不过装扮成了小兔子。闫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在上初三,很多家长被青春期的孩子弄得焦头烂额,羡慕她有个乖儿子。闫女士却发愁,这张照片记录的是儿子要穿兔子的衣服写作业,“这哪像十五六岁的男孩呀!”闫女士说。
闫女士是企业高管,从儿子上学起便把带孩子的任务交给丈夫,但是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她说了算。“别人觉得他乖,我却觉得他怪”。
青春期该叛逆而不叛逆,“这种情况更恐怖。”刘海娟说,那些生理上成年、心理上仍未“断奶”的“妈宝男”就是这样产生的。
不久前热播剧《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就是被强势+溺爱的妈妈培养长大的“妈宝男”。
人生就像精密的计算机,到了什么年纪必须启动哪样程序是不能跳过的,如果跳过必然造成连锁反应。
既然青春期是人生中必然要启动的程序,“就用喜悦的心情来迎接青春期,迎接孩子的逆反。”孙宏艳说,因为争论和争吵,说明孩子的逻辑思维进入快速发展期,对很多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由感性变理性;对父母的不礼貌、刻薄甚至挑剔,说明孩子自我意识飞速发展,在心目中建立理想王国,在头脑中有了理想的父母、社会、爱情的样子,有了理想的模样孩子才会有追求的动力;如过山车般起伏的情绪,说明孩子更在意别人的评价,由于生理发育给身体带来的变化,让青春期的孩子有些自卑敏感,可能别人一个眼神就能造成孩子情绪大起大落……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记者|郑超前饶文怡编辑|文姝琪游戏会成为“头腾大战"的下一个战场?答案也许是肯定的。据“晚点Lat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