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马天舒
由章剑华的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之二《承载》改编,编剧牛静、牛嫱担纲编剧的《国宝奇旅》日前圆满收官。该剧是聚焦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的影视作品,也是抗战题材里的稀缺之作,再现了“九一八”事变之后,华夏儿女在国难当头时的傲人风骨。仅开播之际便高开高走,在除官微外零宣传的情况下收视率破1,在同档期播放的电视剧成绩排名中名列前三。
编剧牛静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音乐伴奏专业,毕业后便留校当教师。上学时,他的学习成绩优异,却有些“不务正业”,泡图书馆、写京剧剧本、话剧剧本,创作的种子在那时就深扎在他心里。1987年,他辞去戏曲学院教师工作,到当时国内权威武术月刊《武魂》杂志做记者、编辑。从1995年开始正式进入影视媒体,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坐到《戏剧电影报》国内要闻部主编的位置上,后兼任总编室主任,同时也进入当时北京主流媒体的主任记者圈子。
“但是成为职业编剧却用了将近十年,编剧太难了。”牛静在接受编剧帮(bianjubang)采访时说道。同时,我们也发现他通过创作,将人的本性、国民根性,以及自身的价值观、对社会的看法,尽可能地贯彻到了戏剧中。
《国宝奇旅》编剧牛静
先解构 后重组
《国宝奇旅》向英雄致敬
除《国宝奇旅》外,牛静笔下还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怪医文三块》《将装修进行到底》等优质电视剧作品。另外,作为改编编剧,他与已故著名导演何群合作的《代号山豹》今年有望播出。对于改编创作,他认为这是个先解构、后重组的过程。“《承载》是一部全景式记述文物外迁,具有史料、文献价值的纪实文学作品。一批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历经千辛万苦,行程两万多公里,用心血和生命保护了故宫文物的安全与完整,是在另一个战场上进行的‘文化抗日’战争。当初,承蒙片方信任,我们被委以重托。我们意识到这是近年来市场上非常稀缺的题材,兼有正剧气质、文化厚度和传奇色彩。”读过章剑华的《承载》后,牛静和牛嫱受到很大震动。他们认为,“应该通过这部戏的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记住那段鲜为人知的悲壮历史,记住那些奇迹般地保住了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前辈们。”
写这部戏前后历时一年多,三易其稿。他认为,创作这个剧最大的难点不是塑造人物和编织故事,而是如何搭建叙事结构。
编剧帮:正面人物任弘毅和反面人物赵光希的人设鲜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塑造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时分别有怎样的考量?
牛静:从角色本身的生活、成长背景出发,挖掘人物行为背后的合理性、复杂性,继而找准每个人物各自的价值观,就能把握他们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尽量呈现出人物的复杂性与立体性。
任弘毅是战争年代优秀的青年军人代表。他率领的故宫文物护卫队,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军人,在剧中为了保护国宝,一个个相继牺牲。历史上文物南迁没有这么大的伤亡,但在抗日战争中,我国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年轻军人,为了祖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生命。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牺牲的时候,平均年龄仅23岁。我们这样处理,也是想通过《国宝奇旅》这部作品,向为了祖国,慷慨赴死的英雄们致敬。
赵光希是典型的“官二代”,是与作为盗国者的父亲狼狈为奸,与日本人沆瀣一气的民族败类。正反面人物的设定,一是类型化,二是基于不同人物、不同立场、不同追求所引发的矛盾冲突所考虑。因为在任弘毅、周若思、赵光希之间,有个情感上的三角关系,而一正一反的人物设定,自然会形成角色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他(她)们最终决裂,成为势不两立的敌人。
编剧帮: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复杂,你们是如何梳理这些庞大的人物关系的?有哪些技巧来区分人物的主次关系?
牛静:剧中的人物有实有虚。易培基、马衡、吴瀛、徐森玉、那志良,其人其事,在《承载》中均有刻画和记述,并于史有据。任弘毅、任颐和、任正秋、周若思、周旬达、王立文、赵光希、田惠、赵立夫、罗素、于洪、本田喜多,包括护卫队员姚刚、高茂宽、叶光等人物来自于虚构。文学世界的虚虚实实,构成了这部戏庞大复杂的人物关系图表。
其实,无论是故事情节、悬念设置、矛盾冲突,还是人物关系,都是围绕着“文物南迁”这一历史事件构筑、展开的,也是从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场、不同追求、不同阵营进行梳理和划分的。
剧中主要人物、重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区分,是由人物在故事发展、核心冲突中所起到的作用大小、分量轻重决定的。细心的观众应该看得出来,我们是以国之重宝《中秋帖》为核心设置悬念,以点带面,展开故事的;以《中秋帖》的真假得失编织情节,贯穿全剧的。正是《中秋帖》将各方人物,所有人物关系扭结在一起的。《中秋帖》本为故宫所有,故宫人当然希望宝帖能重回故宫;日本特务本田喜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完成使命夺取它献给天皇;妄想成为天下第一藏家的国民党中政会副主席赵立夫一心想将宝帖收入私囊;丹青会掌门罗素因15年前被偷走《中秋帖》,视重夺宝帖为平生最大心愿之一;而女主角周若思又是天赋异禀、过目不忘的鉴帖高手;任弘毅则是因周若思卷入《中秋帖》纷争,从此和文物牵扯不断,最终临危请缨,担负起保护文物南迁的重任。
编剧帮:在创作过程中你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阅读史料、与相关人员座谈、实地考察等,你觉得改编的难点有哪些?如何克服?
牛静:历史剧创作一向秉持的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具体到《国宝奇旅》的创作,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问题。创作这个剧最大的难点还不是塑造人物和编织故事,而是如何搭建叙事结构。《承载》记述和还原的历史事件,包括文物南迁和西迁两个部分,其间辗转多省多地,前后跨度十几年。作为电视剧,即使剧本创作可以完成这种全景式再现,可是拍摄时会有极大难度。所以,经过再三权衡,《国宝奇旅》最终选择,以1933年故宫第一批文物南迁作为整个故事架构,以北平——旅途——南京,三个大的段落,完成全剧叙事。我们在力图做到主要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基础上,为了戏剧性的需要,将南迁和西迁涉及到的“文化抗战”“对敌斗争”之种种困厄凶险,结合起来写,并展开艺术的想象和虚构,让历史的归于历史,艺术的归于艺术。
如何吸引资方
有市场前景 符合公司定位
继《国宝奇旅》之后,牛静正在创作一部爱奇艺定制的格斗题材网剧,目前一稿剧本已经完成;下半年还要创作一部特殊行业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这两部剧皆为原创。在谈到是否会转型做导演或制片人时他表示,“目前还没有考虑,我还是踏踏实实吃编剧这碗饭吧。如果顺利,后面这部剧我会做监制。”
编剧帮: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让资方有投资的欲望?
牛静:要看你的作品类型是不是属于投资公司的“菜”,因为每家影视公司的作品和市场定位不一样。比如我正在做的格斗题材的网剧,当初我就用几句话描述,跟资方没有任何文字的东西,他马上就决定做,为什么呢?因为类型清晰,涉及到青春、热血、梦想、成长。格斗本身自带冲突,而我们是要通过格斗精神、擂台输赢,关照现实人生,探讨一些人生命题。这种类型剧,又恰恰符合公司的作品和市场定位,所以跟老板一说,他当时就拍板了,很顺利。
但是我的另外一个戏跟资方说了不下三次,老板都不积极,认为“这不是我的菜”。因为他从来没做过这种题材,对这种题材不熟悉,对这个题材的市场前景不好把握和判断。反过来我跟另外一家公司谈,对方一听,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行业、一群特殊的人,来探讨社会热点话题的剧,其中还涉及到文化传承的命题,而他们一直也想做一部这样的剧,于是马上决定合作。这就是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对待。总而言之,你要写一个东西、要做一个项目,要想让它对资方有吸引力,有投资的欲望,你就必须让他能看到这个项目的市场前景,这就需要题材、角度是市场上稀缺的、没有的,要有很独特的人物,有力的人物关系,你表达的主题一定能让最大多数观众引起共鸣的,做到这几点我觉得基本上就有公司认了,这个公司不认,也会有别的公司愿意做。
编剧帮:相对IP和翻拍,原创作品的投资风险较大,目前市场上有很多IP和翻拍,您对这方面有什么看法?
牛静:我觉得IP也不是一无是处,好的IP还是值得去做。前几天我还先后和两家公司的负责人在微信上探讨关于经典和IP改编的问题。这事仅仅有新概念还不够,关键看态度和呈现。现在这个行业的生态不是太好。有些资方觉得IP自带流量、自带粉丝,宁可花几千万买一个他们可能都没看过的IP,在改编这个IP的时候却想找一两万块钱的编剧,甚至更低。市场上已经有这样的导向了,他就觉得编剧的作用很小,只要能把这个东西改成剧本就行了,他不愿意为了一个项目花两份钱。导致这个东西呈现出来后原著粉不满意,观众也不认可。
新人最好跟着老师写
“来找我,决不亏你”
牛静从十几岁开始习武,在传统武术、实战拳法和散打等方面都有较为专业的训练,并且至今仍在坚持。这也是他做格斗剧的原因,“这个剧是我必须要做的,不做就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20岁就开始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1998年离开《戏剧电影报》后,担任《当代电视》杂志社副主编,负责下半月刊的主编工作,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从杂志的封面、封底、选题,到发行等环节,事事都要亲力亲为。“我在《戏剧电影报》时的老领导是已故著名编剧杨晓雄,他的电影代表作品有《太后吉祥》《临时爸爸》《编外丈夫》。电视剧有《姐姐妹妹闯北京》《京华烟云》《天下第一丑》《大汉天子》等。晓雄最后一部完整作品是韩刚导演,冯远征、徐帆主演的《最后的王爷》,写一半去世的是《纸醉金迷》。我在报社那会儿就想跟着晓雄写剧本,他说你哪有时间啊?你得给我办报纸,你得给我看摊儿,因此机会就错过了。”他还透漏“从做报纸到当编剧写剧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杨晓雄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他的文字非常好,标题做的极具冲击力和吸引力;他的台词写得也非常棒。”
此外,具有多年创作经验的他对新人提出了一些建议。
编剧帮:你对科班出身和转行做编剧的新人编剧分别有哪些经验分享?
牛静:我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是:无论是科班出身,还是转行做编剧的新人,只要你不是天才,最好跟着老师写,这样能少走很多弯路,不然你费劲吧啦地自己吭哧,写出的东西还以为特牛,其实,可能还没入门呢。有人说,新人跟老师写,名利都得不到保证。这事要两说着。一来你要跟对人。如果你写的真是那么回事,你可以来找我,按质论价,绝不亏你,该署名署名。即便遇到有人剥削你,你没赚到名利,你不是还赚到本事了吗?老话儿说的好:有屁股不愁挨打。这个行业,没有怀才不遇,不会埋没写得好的人。编剧是门手艺。新人必须先过技术这一关。我接触的一些新人编剧,有电影学院编导专业毕业的,有在影视公司做策划、给剧本写评估的。写评估、聊剧本的时候头头是道,写剧本之前特有信心,等真上手写一集,全瞎。为什么?技术不行。编剧不是会写文章、片子看得多就能实操的。编剧和所有手艺一样,得有个量变的过程。科波拉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过:只要坚持写,就会越写越好。
编剧帮:你和牛嫱已经合作过四次,联合创作的优势是什么,二位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牛静:除了《国宝奇旅》《将装修进行到底》这两部戏,我们还在一起合作了《婚姻法庭》《九死一生》,可惜种种原因,这两部戏无缘呈现。每次合作都是一起聊人物、搭建人物关系,编织故事情节。大纲、分集都是她写一稿,我改一稿,基本就过了。剧本一稿是分头写,然后我来改。第二稿时,互相改。第三稿我定。合作起来很顺手。现在我们也带学生写,说实话,挺累的。有的一集写下来基本不能用,我得重写。有的说的时候挺好,也很有自信心,写出来呈现都不到位,有每场戏情绪、情感不饱满的问题,有文字和书写的问题,有台词的问题。每一场戏都要加工重写,台词也要重写,改剧本改的我眼睛疼。这么看,两个人的合作还是比较好、比较顺畅、效率也高。
编剧帮:推荐几本你喜欢的书?
牛静:太多了。各种类型的,没什么规律。
我有一套语文版的资治通鉴,读起来不费劲。历史很有意思,没事就翻翻,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小说也好看,像《三国演义》从小看到大,总有新的感悟,都不过时。当代的有《三体》,我是刘慈欣的脑残粉。
剧作方面,大家可能对罗伯特·麦基、悉德·菲尔德、坎贝尔、乔治·贝克、威廉·阿契尔等人的著作比较熟悉了。如果从文学创作的范畴去阅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经典著作《金蔷薇》是学习写作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山。我不到20岁的时候,常听一些前辈作家提到《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是俄罗斯当代作家,有“散文抒情大师”的美誉。《金蔷薇》是一部总结作者本人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美文集。我那时候太年轻,读这本书体会不深。去年我又仔细地读了一遍,醍醐灌顶,全理解了,而且有共鸣。这本书需要安安静静地去读。谁读谁受益。读书还要读经典。我看完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之后,买了一套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真如木心所说,陀氏的小说,本本都好。《少年》《白夜》《白痴》《罪与罚》《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卡拉马佐夫兄弟》……按纪德的话说: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
责编 |十一
E N D
往日精彩内容
▽
影视宣传、转载联系◇ bianjubang002
编剧经纪、剧本经纪业务联系◇gangqinshi01
已同步入驻以下平台
▽
今日头条 | 搜狐自媒体 | 百家号|微博|豆瓣
|知乎| 简书| 一点资讯| 企鹅媒体
新闻推荐
本报特稿琼瑶于2018年曾宣布和腾讯影业联手打造新《还珠格格》,而近日便有一份“第三代《还珠格格》演员表”在网络上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