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装神话剧《香蜜沉沉烬如霜》引发“注水”质疑,被称男女主角戏份少,过度刻画男二号,给配角“加戏”。
日前,《香蜜》的执笔编剧张鸢盎在微博中发表长文,承认剧集“注水”。她表示,接到原著小说的改编委托,合同签署为36集剧本,她提交了43集的剧本,播出后成片达到了63集。好好的剧集为何“注水”?
“长篇巨制”成常态
近年来,电视剧变得越来越长了。20集、30集很罕见,40集、50集是起步,60集、70集甚至80集的“长篇巨制”是常态。像刚完结的《延禧攻略》70集,在播的《如懿传》则有87集。《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6)》的数据显示,2004年-2008年,国内播出的电视剧平均每部控制在30集之内;2009年-2012年,延长到30集至35集;2014年-2015年,国产剧平均每部集数突破40集;2015年平均每部42集。广电总局关于2017年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显示,平均每部达到43集。但实际上,现在几乎没有剧集能够做到报备的集数与播出的集数保持一致,增加集数是惯常操作。
剧集怎么越拍越长?是大家都在拍史诗吗?当然不是了,而是大家都开始“注水”了。
“注水”有三种方式
“注水”主要从三方入手。第一方是编剧,这是剧集开拍前。编剧常用的注水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增加支线,增加配角戏份。像《香蜜》就有过度刻画男二号润玉的嫌疑,360度无死角地科普他的身世,以至于喧宾夺主。另外一种就是台词注水,让剧中人物多说废话。
第二方是导演,剧集开拍中。拍摄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拍摄自然环境、空镜头等手法,来拉长时长。
第三方就是电视台,剧集开播后。电视台的“注水”全靠剪辑,一种是前情回顾,某些电视台播出热门剧集,前情回顾就至少5分钟。另外一种是“闪回”。闪回有时是一种艺术需要,比如关键时刻主人公回忆,比如帮助观众理解剧情,但更多时候,这是剪辑师凑出来的。
编剧“背锅”愤而澄清
为何“注水”?利益使然。而其牵涉的利益方,主要是制作方和播出平台。
很多时候,制作方是按照集数来售卖,如果多剪一集,那就多卖一集。于是本来30集体量的故事,通过种种“注水”,最后就能多出好几集。此外,也不排除某些演员“带资进组”,不断“加戏”,既可“强捧”刷存在感,还可拉长剧集帮制作方赚钱,制作方也就半推半就了。
制作方“注水”提高售价,播出平台肯定不会当冤大头。尤其在“两剧一星”和视频网站惨烈竞争的背景下,购剧成本不断攀升,播出平台便会重新剪辑再一次“注水”,拉长剧集,以提高收益、稀释成本。
不少不熟悉内情的观众往往以为“注水”是编剧的问题,事实上,在影视产业链条中,除了极个别的大编剧,绝大部分编剧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他们本该是剧集的创意核心,结果却成了制作方的提线木偶,怎么写由片方说了算。编剧连著作权、署名权都被剥夺,遑论什么话语权。这次《香蜜》就出现了署名方面的纠纷,执笔编剧也是因为“背锅”,才愤而跳出澄清。
“注水”是饮鸩止渴
“注水”虽为制作方和播出平台带来了利益,却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注水剧和注水肉同样可恶,后者伤害食客的身体,前者则窃取观众的时间,愚弄观众的智商。注水剧也将对影视行业造成严重的伤害,当编剧沦为产业链的最底层,沦为“文字民工”,既无创作自由也无职业尊严,影视行业又该从哪里汲取原创力?
注水剧已然不再是攫取利益的不二法宝,相反,它更像是一种慢性自杀:以为能忽悠观众,结果遭到观众弃剧。不仅赔了口碑,还拉低收视率和点击量,最终反倒影响了广告收益。“香蜜女孩”从自发安利到“反噬”,就是一个例证。
(于里)
新闻推荐
传统文学VS网络文学——六家谈(二)现场网络文学路在何方?8月25日,在北京的十月文学院,王蒙等三位传统作家与《仙剑奇侠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