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底,曾有不少业内人士放言,“2013年,是电视剧的大年。”今年会是电视剧大剧的天下,《楚汉传奇》《赵氏孤儿案》《大宅门1912》《精忠岳飞》……一系列“史诗大剧”都在2013年上演,而且各个都有“名导”、“名演员”等“收视率王牌”的标识,陈道明、吴秀波、陈宝国、张国立等实力派纷纷出马。
孰料,2013年尚未过半,已有一大批“大制作”遭遇滑铁卢。或许,从《楚汉传奇》收视遇冷开始,大剧疲软不给力的现象已有征兆。电视圈,这是怎么了?
大制作集体遇冷
小题材剧脱颖而出
今年大剧不少,但从《楚汉传奇》开始,几部大剧皆反响平平——拥有吴秀波、孙淳的《赵氏孤儿案》没有在电视圈内激起一点火花;由《甄嬛传》导演郑晓龙打造,吕丽萍、陈好、黄海波等主演的《新编辑部的故事》最低收视率下跌到0.322%,超强阵容却换来“狗尾续貂”的口碑评价;同期的《乱世三义》(黄海波、童蕾等主演)也惨不忍睹。进入5月后,新上档的《大宅门1912》与《唐山大地震》,虽然也是众星云集,制作、阵容含金量都很高,但在收视上也悉数败走。
另一方面,不少新人主演的小题材剧脱颖而出:《陆贞传奇》,纯新人面孔,故事简单,收视率却一线飘红;央视播出的抗战剧《射天狼》也遭到热捧,主演任天野却是毫无名气的新人;目前热播的《断奶》,除了佟丽娅,演员也都是新人。
还有一种更为鲜明的对比:大制作《隋唐演义》播得悄无声息,而在年初播出的“雷剧”《隋唐英雄传》却收视飙高。
导演委屈 没了自信
这样的现象,导演们也很不解。曾经打造了新《三国》的高希希说自己“很沮丧”,他监制了《倾世皇妃》,自己都不敢面对媒体,却获得高收视率,“插空拍的《刀尖上行走》收视也是第一,我甚至拒绝参加发布会,因为那部剧我还没准备好就拍完了。我特别沮丧,为什么它是收视第一?”而他准备三年的《楚汉传奇》却没有获得认可。高希希只能无奈地说“可能观众的口味还真不一样吧。他可能说,我要的就是娱乐,不是这种沉重的历史感,不是这种慢慢吞吞的题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赵氏孤儿案》的导演闫建刚也表示,自己对于现在的收视环境已经没有了自信,“现在是以雷人、穿越、家庭争斗为主,那些收视都比我的高。我们这种戏很难斗得过他们”。
大明星有价无市
“于正模式”靠谱
“其实国内在外界看来的大制作,很多都是伪的。”贺盈时代影视公司老总张珺涵透露,很多所谓的大制作,为了满足豪华演员阵容,纷纷把投入放到了演员片酬上,“所谓的大制作怎么来展示呢?主要就是靠演员。他们大部分的钱都给了演员,其他环节必然就得偷工减料,然后为了迁就演员档期,剧本还不成熟就拍了,进度也非常赶,我听说到的某一个大剧,有位演员签了三个月,结果请了15天的假,剧组也没有话语权,只能拼命赶进度,从剧本撰写到拍摄到制作,经费都打了折扣,这样的剧能好吗?”
在他看来,于正的模式可能更值得影视公司欣赏,“他的演员都以新人为主,费用重点是放在画面、服饰和角色上面,拍出来的片子会很养眼。然后从剧本成形到拍摄、发行,他都亲力亲为,这样不会让投资方亏本,钱也花到了实处”。
观众已走远
大剧仍在徘徊
在传统戏剧审核标准里,“名导、名演员、正剧”就是“好剧”的不二法则,于是“戏说”、“穿越”、“搞笑”都被冠上了“雷”的称号,“言情”、“偶像”、“都市”则标注了“脑残”的字样。大家纠结于某句话是不是符合历史,某个水果盘是不是存在于某个朝代,却忘了“好看”才是戏剧的第一标准,忘了在收视率这一评价体系里,观众才有权说话。
如今最现实的情况就是,观众已经抛弃了传统的所谓的“大剧”标准,他们不再愿意为那些“明星脸”无条件买单,不再盲目把“宏大”当做唯一观看标准,传统的“大制作”的打造者却还把这些当做质检商标,斜眼瞥着那些没阵容没题材的“残次品”以获取无上的优越感。更遗憾的是,观众已经走远,只是“大剧”没有跟上这个时代而已。这个时代,从近年来青春剧、伦理剧、婆媳剧轮番走红的趋势来看,脱离于大叙事背景下的小故事,未尝不能成为切中观众内心的那“温柔一刀”。
遭遇“收视打击”的导演高希希说,如果市场不好,一定是创作者的问题,而不是观众的口味问题。对于那些动辄归咎于市场和时代的创作人,也许该停止“祥林嫂”式的怨天怨地,想想那些所谓的大制作,是否真的配得上观众的期待和掌声?
(据新浪娱乐)
新闻推荐
电视剧《湄公河大案》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并将于今晚收官。这部由陈宝国、王千源、于越等主演的涉案剧收视率已突破2%,并牢牢占据卫星频道电视剧收视第一的宝座。10年前,由于充满暴力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