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视节将于9日迎来第20届。诞生于1986年的上海电视节,是本土影视产业茁壮成长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传播“中国梦”的国际影视交流大平台。
80年代:荧屏打开“国门”
改革开放之初,电视机尚未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买一台电视机,每天看电视节目”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的奋斗目标。但凡有好看的电视剧播出,往往是整个院子、整条弄堂“分享”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男女老少不亦乐乎。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内地首次引进港剧,融合侠情、爱情、亲情、爱国情的《霍元甲》一度创下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上海滩》则是另一部热剧,让人记住了周润发、赵雅芝等知名演员。
其实,同一时期内地的国产剧也是可圈可点。由老舍名著改编的《四世同堂》脍炙人口,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西游记》和《红楼梦》相继被搬上荧屏,今天这些剧集依然是经典中的经典,从剧情、对白、服饰、造景、礼仪,到电视剧主题歌、插曲等,都为中国电视剧的产业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除了这些,当时风靡的还有《大西洋底来的人》《姿三四郎》《排球女将》《血疑》《女奴》《神探亨特》等海外进口剧。这也使1986年上海电视节初试啼声时,就瞄准了国际交流合作。
据上海电视节组委会介绍,1988年电视节开始进行作品评奖,最初几届“白玉兰”电视剧大奖赢家均为海外剧集。同时,电视节也为中国电视人在家门口与世界交流打开了一扇窗。
90年代:国产剧挺直腰板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技术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彩色电视机开始逐步取代黑白电视机,电视剧成为丰富中国大众日常精神生活最重要、也是最时尚的载体之一。
1990年,国产电视剧《渴望》轰动全国,年轻女工刘慧芳的故事引起极大共鸣,被称为“渴望现象”。《渴望》之后诞生了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同一时期,《外来妹》《情满珠江》等反映南方沿海改革开放的电视剧也大受欢迎。在这10年中,《十六岁的花季》《编辑部的故事》《围城》《过把瘾》《北京人在纽约》《孽债》《将爱情进行到底》《永不瞑目》《牵手》等好剧连台,至今依然可圈可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电视剧版首次出齐,《三国演义》《水浒传》相继问世,磅礴的气势、恢弘的场景令人赞叹。
1994年,在第5届上海电视节上,已不是“一边倒”引进海外剧了,国内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引起极大关注。导演英达说,一种新的电视剧样式第一次能被观众认可,十分幸运。
当时国产剧已开始出口海外。1996年,上海电视节共成交了1827部(集)节目,其中出口成交504部(集),一改以往“只进不出”的局面。
到了1998年,在第7届上海电视节上,萨日娜凭借在《午夜有轨电车》中的精湛演技摘得“白玉兰”奖最佳女演员奖,在众多海外演员中独树一帜。
这个时期,国产剧挺直了腰板,港台及海外的进口剧集也是五彩缤纷。港版武侠剧、律政剧、商战剧大行其道,海峡两岸合拍的琼瑶系列剧、“戏说”宫廷系列剧等让年轻观众大开眼界。美剧《成长的烦恼》、日剧《东京爱情故事》、韩剧《爱情是什么》等影响了一代剧迷。
21世纪:网络时代群芳吐艳
进入21世纪,全球影视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已是大势所趋,随着网络带宽逐步增加,从起初的网上下载服务,到如今的网上点击收看、同步直播、网络自制剧等,电视剧从生产到终端消费,每个环节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剧创作也与时俱进、因时而变。
最近10多年间,中国电视剧产量逐年攀升,到2012年已达约17000集,2013年也保持在15000集左右,年产量世界第一。
从创作上看,进入21世纪后,国产剧不乏精品力作,如《长征》《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宅门》《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与此同时,生产“井喷”也带来了风格各异的类型剧,如《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婚恋剧、婆媳剧;《赵氏孤儿案》等新编历史剧;《士兵突击》等当代军旅剧;《潜伏》《黎明之前》等谍战剧;《甄嬛传》《步步惊心》等新型宫廷剧。其中部分在最近几届上海电视节上斩获“白玉兰”大奖。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在第10届上海电视节上,由阎建钢导演、改编自柔石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为奴隶的母亲》斩获“白玉兰”最佳电视剧奖,这标志着中国的影视制作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国际水准。2005年11月,该剧女主角何琳还荣获了第33届艾美奖最佳女主角奖。
最近几年,面对网上美剧、日剧、韩剧的轮番挑战,上海电视节也在好中选优,在每届褒奖本土最佳电视连续剧、最佳男女演员、最佳编导的同时,设有海外金银奖,其中《唐顿庄园》《国土安全》等相继获奖。
(据新华社)
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中国的电视剧《红楼梦》《血疑》《大西洋底来的人》)
新闻推荐
作家王海鸰继创作《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作品后首次将目光投向“80后”的奋斗与爱情,日前推出新书《新恋爱时代》,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新恋爱时代》围绕三个“80后”女孩的情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