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巧英晒的蚕豆酱香气扑鼻。陈燕飞 摄
■ 本报记者 陈燕飞 实习生 吴旻
生活越来越好了,在外吃的东西多了,很多时候,我们不禁会怀念小时候的味道。自家做的豆酱作为一种腌制品,过去是铜陵农村家庭必备的食物,更是餐桌上经常出现的一种主食伴侣。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家家户户自制的这道美食,如今已再难寻到那种唇齿留香、终生难忘的体会……不过在义安区顺安镇凤凰山村仙冲组,72岁的赵巧英每年还在坚持着自己晒豆子做酱,“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可是离得再远,孩子们过年也要带一瓶回去,说这是家乡的味道。”
赵巧英的家处在深山里,盛夏的阳光下,门前空地上一个大瓦盆静静地躺着,凑近一闻,鼻腔里弥漫着浓郁的酱香,连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来。“这酱还早着呢。”赵巧英笑着说。
赵巧英爱做蚕豆酱,做酱的手艺是跟母亲学的,“现在已没人晒酱了,以前几乎家家户户晒酱。”不过赵巧英每年还是会做,因为孩子爱吃这家里的味道,“只要有豆子就做。”
赵巧英做酱是从每年6月份的梅天开始的,拿出晒干的蚕豆,去掉破损的和杂质,留下籽粒饱满的蚕豆作为晒酱的原料。选好后,放水桶里泡上几天,泡好后洗净、去皮、煮熟,然后捞出煮熟的蚕豆放在簸箕里沥干水压成泥,拌上面粉。
把裹好面粉的蚕豆薄薄地摊开放在箩筐里,再在上面覆上茅草,接下来就等着“上霉”了。赵巧英说,一般一个星期左右,蚕豆就会长出一层黄黄的毛,“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它们拿出来放在阳光下暴晒了。”
等到酱豆晒得坚硬,便可开始制作酱。制作豆酱盐和水是必不可少的,赵巧英有着几十年做酱的经验,从不执著于具体的精确比例,一切全凭手感和经验。烧一锅开水,放上盐,把盐水、酱豆一同倒入一个大瓦盆里,剩下的就交给阳光和露水了。
制作豆酱的过程俗称为“晒酱豆”,一个“晒”字道出了制作豆酱的秘笈。伏里天的炙热阳光提供了晒制酱豆的绝好条件。赵巧英将大瓦盆摆放在院内没有遮挡的空地上,白天让太阳痛痛快快地晒上一整天。太阳下山也并不搬回家,而是让酱豆夜晚“上露”,“酱豆要有露水才好吃的。”
晒酱豆也不是全然顺其自然、不管不顾,赵巧英说,正在晒的酱不能让雨淋了,淋了生雨水,酱就长蛆,所以,她最关心天气,看着快要下雨,就盖好酱盆,第二天早晨如果是晴天,再揭开盖子继续晒。豆酱如何做得好吃,赵巧英也有自己的心得,“正在晒的酱最好每天早上的时候搅拌,酱晒热的时候不要搅拌,否则酱就会发酸。”
等到三伏天过去,过了白露,豆酱也便基本晒好了。这时候酱料变稠,颜色也变为棕褐色,浓烈的酱香也会扑面而来,赵巧英则会将酱分装在大小不一的玻璃瓶里,等待着儿女们的归来。
“现在条件好了,做饭炒菜什么品种的调料都可买得到,但我觉得还是自己亲手做的酱味道纯正,给孩子吃放心。”赵巧英说,即使远在青岛的儿子每年回家也都要带上一瓶。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说起家乡,其实是在回味家乡的味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彬)义安区顺安镇居民姚某面对他人丢失的10000元现金不动心,送到顺安派出所归还失主,受到了民警及失主的高度赞...
义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义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