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铜陵 今日义安 今日枞阳
地方网 > 安徽 > 铜陵市 > 今日义安 > 正文

老夏与小夏的“田园变奏曲”

来源:铜都晨刊 2019-09-19 10:58   https://www.yybnet.net/

夏玉全查看水稻长势。

夏玉全、夏红涛父子二人一起在田间行走。

夏红涛操作无人植保机给稻田喷药。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这其中,每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变化犹能反映历史进程和成就。本报从即日起推出“我们的70年”专栏,走近部分亲历者、见证者、建设者,讲述普通家庭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的动人故事,书写普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呈现群众共享70年发展成果的幸福感、获得感,展示藏于历史画卷中几代人命运际?遇。

■ 本报记者 方盼亮 文/图

金秋时节,万物换装。在义安区顺安镇东垄村的一片千亩土地上,成熟的中稻吐出金黄的稻穗,晚稻秧禾碧绿青翠,交织成一幅青黄交接的巨大“地毯”。67岁的老农夏玉全戴着草帽慢悠悠地走在田埂间,随手捻开几颗谷粒,放在掌心端详,黝黑的脸庞上现出满意的笑容。不远处,他的儿子夏红涛正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植保机喷洒药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夏玉全笑着说道,要是放在几十年前,他想都不敢想,自己和儿子两个人就能管理着上千亩的土地,而且还可以这么轻松自在。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夏玉全是顺安镇先进村的一名农民,从小就跟着父母上山下地干农活,至今都没有离开过农田土地。几十年过来,虽然依然还是那片土地,但他所管理耕种的农田已从“一亩三分薄地”变成了千亩连片良田,他也从“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苦劳力变成了坐镇指挥、发号施令的“甩手掌柜”。

“以前一个生产队也就几百亩的粮田,农忙时满地都是人。”夏玉全回忆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实行的还是集体劳动,每天早上男男女女一起出工,三三两两的分成一组,边干活边聊些家常,太阳很快就下了山。“虽说那时是按劳动强度记工分,但到年底一算,只要正常出工,埋头苦干的和‘磨洋工’的,其实挣得的工分也差不了多少,到头来,大家都是一样的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自然都不好过。”

夏玉全说的这种“天天耕地吃不饱”的状态在1980年迎来了转变。这一年,铜陵开始推行“包产到户”,农业生产不再吃“大锅饭”,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种什么、怎么种全由自己说了算。

夏玉全记得,那时他们住的还是茅草屋,大女儿才两岁,一家三口分了四亩多地,一季水稻一季麦,夫妻二人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下了地,直到天黑才回家。“人勤地不懒”,两人的勤劳很快换来了回报,不过两年,夏玉全一家便告别了那个四壁透风、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的茅草房,搬进了近百平米的瓦房。而此时,能住上瓦房在村里还是件稀罕事,为了庆祝,夏玉全特意请来放映员在晒谷场放了一场电影,周边村庄的居民都赶集似的过来看。

住进了瓦房,又相继迎来两个儿子的出生,夏玉全夫妻二人对生活越发充满了希望,干起活来更是格外卖力。但彼时农业生产还是传统的方式,耕地用的是牛,播种收割全靠人工,辛苦自是难免。夏玉全回忆说,当时他们打稻用的是一个用木板制成的四方形禾桶。打稻时,手上抓着一把稻,反复从背后甩到禾桶的木板上,随着一声声有节奏的“咚咚”声,稻谷也就随着汗水一粒粒地落在了禾桶里。

1998年,随着生活的蒸蒸日上,夏玉全的房屋也换成了楼上楼下的两层楼房。此时,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也已经开始,这让他对农业发展有了更足的信心。于是,夏玉全不再满足自家分到的几亩粮田,琢磨着承包了100亩的土地,农业生产方式也相应地有了改变。夏玉全说,虽然当时不少农户还在使用耕牛,但他那时已经开始使用小型拖拉机耕地,打稻用的也是脚踏式滚筒打谷机,效率提高了很多,人也省了不少力气。

粮食生产靠天收,谷贱之时必伤农。100亩的土地,丰收之年自然欢喜,但是遇到灾荒或是粮食价格低下的年月,一年的辛苦很可能就会付之东流,而且那个时候,粮食收成无论好坏,有一项费用都必不可少,那便是农业税。夏玉全深知这个理,也受过这样的苦。“100亩的土地,交的税可不止一点点,但那时得先交完了公家的,才是自己的,遇到收成不好时,口袋里就没了几个子,甚至是要亏本的。”然而,对于世代为农的夏玉全来说,种地交税是天经地义的事,一心只盼着风调雨顺。于是,在2006年农业税完全取消时,他大感吃惊,而之后又可以开始领取国家的良种补贴时,他更是觉得像是做梦一般,不敢相信。

“不用交税了,还能有补贴,大伙都争着承包土地,农民的好时代就要来了!”兴奋的夏玉全跟家人一合计,花了大手笔承包起了邻村的一千亩土地,又花了数十万元购买了大型旋耕机、收割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机械操作效率高效果好,单说这插秧机,一台一天就能插七八十亩,能抵七八十个人工。”夏玉全说,此时种田就已经是不用完全看天了,只要谋划好,管理能到位,不怕它不丰收。

信心足,干劲大,三年下来,夏玉全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承包大户,也成了村里的丰产大户和致富能手。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夏玉全慢慢地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他打电话给在上海闯荡的小儿子夏红涛,“儿子,现在种地有奔头,爸年纪大了,干不动了,你回来帮我吧。”

接到电话的夏红涛没犹豫,很快就收拾了行囊回到了家。“农业发展形式这么好,只要肯干,在农村照样也能闯出新天地。”带着这样的想法,回到家的夏红涛整日跟着父亲起早贪黑地学耕种、学管理,一心扑在土地上,炙热的阳光很快就把他从原来的白净小生变成了面庞黝黑的农村小伙。

如今,在夏玉全、夏红涛父子的精心经营下,他们的绿涛家庭农场已拥有了拖拉机、插秧机等各种农业机械40多台,实现了耕作、插秧、植保、收割、烘干及秸秆还田全程机械化,夏红涛还在去年购买了一台植保无人机,施肥打药不下地,千亩的土地一两天就能打完。

现在的每天傍晚,夏红涛没事时就爬上自己的三层别墅楼顶,看看旁边父亲的二层楼房和更早以前的瓦房,心想着,这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吧。而看到不远处的千亩稻浪随风摇摆,他的心中又开始憧憬,也许不久的将来,他就可以坐在家中,对着电脑轻点鼠标,轻轻松松管理着更多的土地。他有点不敢想象,到那时,他身处的这座乡村又将是怎样一幅美丽场景。

新闻推荐

“我生于此长于此,深受这方土地的影响” 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查屏球

1989年,查屏球与家人的合影。查屏球提供1992年,读研时的查屏球。查教授为家乡铜陵写寄语。记者姜蕊摄■本报记者姜蕊乡愁是...

义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义安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老夏与小夏的“田园变奏曲”)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