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方盼亮
大豆灌浆,水稻出穗,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满眼翠绿……两架无人机嗡嗡地在低空来回飞行,药水便在飞行中均匀地洒到田间。义安区胥坝乡龙潭村种植大户黄华东和技术人员站在田埂上,手握操作盘,不多时,便完成了对一片几十亩田块的药水喷洒。
“现在的农业生产都讲究规模化,科技化,我们自然也不能落后,不然就谈不上发展。”黄华东介绍说,为了更好地提高粮食产量和喷药效率,今年他们购进了2台植保无人机,不仅节省了人工劳力,降低了成本,还避免了人工喷洒时对作物的踩踏,药水喷洒也更均匀。
2008年,黄华东流转了百余亩田地,开始了种植之路。然而,由于经验和技术的欠缺,这一年并没有产生效益。这也让黄华东认识到,光凭自己的一腔热情远远不够,他还需要更多地学习,掌握更多的技术。第二年,他联合胥坝乡周边地区一些种植大户成立起一家种植合作社,大伙之间互学互助,合作社也渐渐走上正轨。
“虽然合作社有了一些发展,但土地稀缺,农民惜租,传统种植投入大,产出少,加上在涉农企业遍地开花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合作社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意识到这些问题后的黄华东决定要从提升自身开始,报培训班,请教农业专家。同时他也意识到,要想在农业上有突破,创新是必然之路。于是,他一边大力引入农业机械,一边加大科技力量投入,成立了保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完善生产功能,扩大生产规模,不仅配套了粮食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整个生产流程的设施,还请农业专家、能手进行技术指导。
经过一两年的发展壮大,黄华东的企业在2012年的生产总值达到600余万元,个人和企业也先后获得了省级种粮大户、市级农民创业带头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称号。这也让他有了更足的信心,又先后投入资金成立了保信家庭农场、华东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多亩,涉及胥坝乡5个村,购进各种大中小型生产机械设备50多台。在生产经营上,黄华东一直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以品牌为载体,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注重产品安全,开发生产在市区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精选了无公害蔬菜基地200亩,高产种植基地3000余亩,常年带动农户从业人员总数达150余人,其中长期用工人数58人。仅去年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近2400万元,示范带动当地100多家农户。
“我信奉学无止境,看多了,知识才更丰富;品多了,感受才更深刻。只要肯学肯干,即便是在黄土地里,也能刨出黄金!”黄华东说,在深刻感受到科技知识带来的发展后,黄华东也把培训企业工人当作头等大事,除了每年要推荐报送两个名额参加市、区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学习期间给他们发工资加补贴,还邀请农业专家到现场授课,培训技术骨干。
“精细化、市场化、科技化。这是我一直坚持不变的目标。而作为一个农业企业的负责人,我坚信能靠着这些带动更多的乡亲一起致富。”黄华东坚定地说道。
新闻推荐
远眺天井小镇,一栋栋风格雅致的建筑鳞次栉比,绿树掩映下,犹如一幅秀丽画卷。近年来,义安区把培育建设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的...
义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义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