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新闻 义安新闻 枞阳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铜陵市 > 义安新闻 > 正文

书香家庭 阅读润泽心灵

来源:安徽日报 2015-05-20 17:11   https://www.yybnet.net/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悬挂在黄山西递村“履福堂”中的这副楹联,展示了过去徽州人对读书求知和自我道德完善的追求。今天,越来越多的家庭传承读书美德——

■ 本报记者 聂扬飞

书籍成为传家财富

在涡阳县居民王大杰家中,记者看到最多的家具就是书架,中外历史、法律、科技、文学艺术等各类书籍整齐排列。 “这些都是我多年的收藏,差不多2万多册吧。 ”王大杰介绍。

除了书籍,王大杰还订阅了《光明日报》《读友报》《读者文摘》等多种报纸期刊。 “平均每个月家里都要买20多册书,日常订阅报刊杂志有10多种。平生没有别的爱好,唯一好的就是读书,每天除了睡觉、工作,剩下的时间都扎在书堆里。 ”王大杰喜好读书、藏书,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无论多忙,也要挤时间看书学习。

早年在部队服役时,王大杰每月从5元钱的津贴中留出4元钱买书。为了买一本自己喜欢的新书,他每个星期天都来回步行数十公里去县城的新华书店排队。退伍回到地方工作后,每次去外地出差,他从不遛街逛商场,而是在新华书店一待就是一天,常常为了省钱买书一天只吃一顿饭,一年不买一件新衣服。

“在我和妹妹的记忆中,爸爸每次从外地回来,给我们带的不是玩具,也不是好吃的,而是一捆又一捆的书,他经常说我们家里最值钱的就是这些书。”王大杰的女儿王耕耘说,受到父亲影响,她们两姐妹也爱上了读书。王耕耘在南京上大学期间,经常节省零花钱买书,有些买不到的书就借回来抄。得益于阅读,她的专业水平提高很快,多次参加南京市和江苏省的文艺汇演,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妹妹王源自幼热爱舞蹈,对有关舞蹈的书籍情有独钟,很小的时候就用压岁钱订阅舞蹈书刊,先后购买了200多册舞蹈类书籍。

“通过阅读,吸取书中的知识和营养,既能拓宽视野,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又能陶冶情操,增添生活乐趣。 ”这是这个“书香之家”一家人的共识。

读书改变个人命运

“70多年的读书学习,助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在舒城县城关镇龙王山庄小区,88岁的孙枫老人笑着说。

孙枫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欢上了读书,退休前一直在舒城县文化馆工作,与书籍打了一辈子交道。早在1946年,老人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到如今,他已先后出版12部文学著作和4部学术著作,在省内外的报刊上发表了10余万字文学作品,并编写了大型现代剧《梨树记》和小型现代剧《华玉志》等,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大量的阅读,是我创作的灵感源泉。 ”孙枫说,虽然自己已近90岁的高龄,但每天坚持4小时的阅读时间,多年来雷打不动,“一天不读书,就感觉浑身不得劲。 ”

读书不仅让孙枫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受益匪浅,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在老人影响下,家人也与书结缘,儿子孙长明一直从事图书管理工作,孙子孙笑焱大学毕业后主动选择文化传媒领域的工作。平时一家人聚在一起时,孙枫总是不忘问一问儿孙最近有没有读书,彼此交流读书心得。三代人同堂共读,其乐融融。

同样因读书改变命运的,还有家住桐城市龙腾街道办事处坊正村的农民作家、画家孙书正。虽然仅有初中学历,但孙书正自幼耳濡目染翰墨飘香的桐城文风,激发了他对书画的兴趣和热爱。每天工作之余,孙书正总要阅读和练笔,养成了睡前读书、早起写作的习惯。多年坚持下来,他先后发表美术论文20多篇、文艺作品300余篇,国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获奖。

清风明月之夜,一卷在手,纸页沙沙,书香缕缕,兴起而读,兴尽而止。孙书正告诉记者,读书于他而言已不仅仅是开阔视野、增长才识,而是一种享受和心灵慰藉。在自家不大的居室内,他专设了一间书房,藏书8000余册。

在孙书正的影响下,其子女从小都养成了爱藏书、读书、写作的习惯,子女都从事与文字、写作、艺术相关的职业。孙书正的妻子打趣地说:“我们家没有什么宝石钻戒,唯一值钱的就是这一房子的书。 ”

引领全民阅读之风

“家有藏书方为富,碗里有粥不算贫。 ”这是铜陵县西联乡观兴村65岁的汪世本常说的一句话。虽然身为普通农民,但汪世本却在周边颇有名气,原因在于他家里的2000多册藏书和300多幅书画,还有他创办的“乡野文化棚”。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汪世本就开始收藏书籍、字画。有了一定的规模后,“如何让这些文化财富最大程度地发挥价值”成为老人思考的问题。 2011年3月,汪世本利用家中3间空余的平房,创办了“乡野文化棚”,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书籍、刊物、报纸免费供大家借阅,并将书法、绘画作品无偿供大家欣赏,几乎天天都有人走进汪世本家的 “乡野文化棚”,看书、读报、欣赏书画作品,来的人不仅有本乡村民,铜陵市及县里的很多书画爱好者也慕名而来。

如今,“乡野文化棚”有近3000册图书,2000余份报纸和近千份刊物。汪世本告诉记者,他想把“乡野文化棚”办成一个书报刊和书画集散地,更好地宣传、传承、发扬、繁荣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这些优秀文化资源的正能量,引导更多的人走上看书读报和学习的道路上来。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与汪世本老人一样,越来越多的“书香之家”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家中阅读,更愿意通过讲座、读书会等形式,在更大的范围内营造爱好阅读的氛围,向全社会传递“书香”。

省作协主席许辉表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爱读书,往往会一人带动全家,让全家人养成读书习惯,并且由一个家庭影响更多家庭。这既需要家庭自觉自主,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倡导、引导。 “书香家庭”越多,全民阅读风气越盛,社会书香之气也就越浓烈。

·延伸阅读·

让我们的社会飘满书香

继去年全国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这一理念,并提高到建设“书香社会”的高度。

一项统计显示,国民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落后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发达国家。读书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说,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文化软实力也应该同步推进。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国人阅读习惯发生改变,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阅读越来越普及。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表示,这种阅读方式只是一种碎片化的“浅阅读”,真正作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的阅读,还是靠纸质书。除了阅读习惯改变,人们的购书方式也有了变化,因为便捷、价格低等原因,更多人选择在网上买书,实体书店普遍面临生存困境。王亚非认为,书店需要转型,比如同咖啡店、文具店的结合就是一种创新,“对辟出了公共阅读空间的书店,政府应该给予补助,支持他们去开辟这样的阅读区域。 ”

推动全民阅读,需要完善图书馆、书店等公共设施,更重要的一点,则是要抓基层的阅读,比如社区、农村、车间、部队等。其中,农村是阅读的薄弱环节,在2007年,国家多部门就联合发布文件,推动“农家书屋”的建设。多年过去了,“农家书屋”在书籍选配和服务管理上还存在很多不足,这60多万个覆盖了全国行政村的书屋仍有待完善。王亚非指出,农家书屋不能仅靠政府支持,作为出版企业,同样应该出一份力,如送书到空巢家庭、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地方、农村学校等,让“农家书屋”活起来、读起来。

通过两年的努力,《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一条例颁布后,必将使全民阅读成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和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方努力,我们的社会将飘满书香。 (闻则)

新闻推荐

·现场写真·光伏发电 环保省心

■ 本报记者 何明“装了20天、发电200多度,我们家不用交电费了。 ”8月3日,记者走进铜陵县西联乡犁桥村钟应福家,他的老伴笑着说。在钟应福家房顶上,记者发现有三排光伏电板,每排4片,1米×1.6...

义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义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高考结束去献血2015-06-10 17:01
评论:(书香家庭 阅读润泽心灵)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