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冶早期粗铜浇铸场景。本文配图由金隆铜业有限公司提供
一冶早期粗放生产。
一冶建厂初期厂景。
一冶烟囱建设时场景。
编者按
从1949年恢复铜官山铜矿生产,到自主设计建设新中国第一座铜冶炼厂;从产值不足万元,到在安徽省企业中率先突破千亿元营收大关,首次跻身世界500强;从立足铜陵,到挥师亚非南美……一代又一代敢于争先、勇于创新的铜陵有色人,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次省内“首次”、国内“第一”,铸造了新中国铜工业脊梁,奏响了一曲曲创业创新创造的时代奋进强音。适逢铜陵有色成立70周年,本报即日起开辟“数说铜陵有色‘第一’”专栏,细数铜陵有色辉煌数据背后的艰辛与荣耀。
■ 钱庆华 本报记者 方盼亮
2019年12月28日,是新中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座铜冶炼厂——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原名铜官山冶炼厂)关闭转产整整12年。从1951年建厂到2007年关闭,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取得了无数辉煌成就,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第一炉铜水从这里流出,新中国第一块铜锭从这里面世,新中国第一个转炉机械化捅风眼机在这里发明……如今,厂房虽已不在,但曾经的记忆永存,曾经的荣耀永驻。
新中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座铜冶炼厂诞生
1949年12月,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业待举,百废待兴,中央有色金属会议作出决定,用2年时间建成铜官山铜矿,恢复铜矿建设工程。而在此之前,全国只有5家铜冶炼厂,铜年总产量不足3000吨。一时间,全国各地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聚铜官山下,凭着一腔热血风餐露宿、筚路蓝缕,开始了铜官山铜矿生产恢复建设。1951年,为了满足新中国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新中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座铜冶炼厂——铜官山冶炼厂的建设也拉开序幕。
“当年的厂区一片荒芜,遍地都是土沙和芦苇滩。而且当时的铜冶炼生产,一无实践经验,二无专业技术人员,想要建起一座冶炼厂谈何容易。”说起第一冶炼厂初创时期的场景,第一批建设者之一罗法荣回忆,厂区筹备建设时,从辽宁运过来的简易设备都是靠人挑肩扛搬到厂区,而生产工艺流程也都是靠着一步步摸索积累,边设计边施工,白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晚上累了就把草地当床睡。但那个时候,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大家都干劲十足,一心想要尽快完成建设。
罗法荣记得,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施工后,1952年6月18日,第一冶炼厂迎来了第一次试车。“先将一筐筐精矿石倒在空地上,加上石英石、石灰石等原料进行人工拌料,再踩着天桥板运到烧结机上的小车里,由马达带动小车均匀地把原料倒进烧结炉进行烧结。”罗法荣说,当时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等着烧结炉点火后的焦炭烧起来,但每次点火都只是烧几分钟就熄灭了,只好被迫停止试车,大伙急得满头大汗。经过技术改造后,在当年12月第二次试车时,烧结机终于成功烧结,但一瞬间厂房即被浓浓的烟灰罩住看不见人影。那时工人没有口罩、手套这些劳保品,就凭着一双手用钳子夹着离自己不到2米远刚烧出来温度1100℃以上的烧结块,一块块夹出来堆在一边空地上,冷却到300至200℃,再由工人搬上小独轮车推到熔矿炉炼冰铜。而在后来在熔矿炉进行试车时又出现前床渣堵塞,需要全部扒渣清理,熔矿炉职工就用铁瓢舀着1180至1200℃高温的冰铜渣子,有的铁瓢一接触冰铜就熔化了,只好用钯子、钎子清理。就在这种恶劣的劳动环境下,大家团结一心,反复实验,试产也终于在1953年取得了成功。
新中国第一炉铜水在这里流出
1953年5月1日,一个必将载入中国铜工业史的伟大日子。这一天,新中国第一炉铜水顺利产出,第一块铜锭浇铸完成,这也意味着新中国冶炼序曲正式吹响。“这是一个令国外惊叹、国人骄傲、我们自豪并永远也忘记不了的日子。”时任冶炼厂吹炉班副班长的周贵山在回忆时激动地说道,为能确保新中国第一炉铜水顺利产出,他和吹炉班的十多名同事从4月30日晚上就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4月30日晚上6时至5月1日凌晨3时,随着冰铜经去渣吹炼逐渐炼成了粗铜,时间在分分秒秒地过去,我们的心情也随同熊熊炉火和沸腾的铜水在燃烧、翻滚……大家一点倦意都没有,心中暗暗默念:新中国第一炉铜水就要出来了!”周贵山清晰地记得,在5月1日5时18分,随着指挥员一声清脆的哨声,设计能力为5吨的吹炉张开大嘴吐出了稠红的铜水,以百川归大海的磅礴气势直泻到模具里。当时,在场的每个人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相互拥抱着高喊:“出铜了!出铜了!”
当时出炉的第一炉铜水不足4吨,但却代表着一个集采、选、冶为一体的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雏形的出现,代表着新中国的炼铜史翻开了撼人心魄的一页。在铜水出炉后,工人们簇拥着装有铜包子的平板车,一齐将它推向浇铸场,又一起动手扳动铁包子,浇出了第一块粗铜锭。当一块块橙黄色的铜锭经过检验显示一级品率达到99.5%时,欢笑声、喜庆声、祝贺声久久地响彻整个厂房。
随着第一冶炼厂的正式投产,厂区生产正式进入正轨,第二年就达到设计能力,之后更是随着不断地改造扩建以及铜精矿品位的提高,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到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末,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铜产量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7.4%,为新中国铜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但由于条件限制,冶炼厂当时设计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人工多,强度大。特别是其中最后一道工序——转炉,自投入生产以来,容量从1953年的5吨扩大到七十年代初的15吨,随着转炉产量越来越大,炉后捅风眼工的工作也愈加劳累,为了尽快将职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工人技师邹文祥决心研制出一种自动化捅风眼机,以机械作业代替手工劳动。没有参考资料没有借鉴实物,也没有专门的研发资金和团队,他自己制作自动捅风眼机实物,解决机械自动化工作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不断的研制试验,1973年8月,我国第一台转炉捅风眼机成功研制,当年9月,这台自动机器正式投入使用,在固定轨道上有规律地运行,并准确地将铁钎杆捅入炉后各个风眼中,大大减少了人工的投入。
绿色重生再扬帆
2007年12月28日上午11点28分,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两根分别为120米和110米高的冶炼和尾气烟囱应声倒塌。自此,有着56年光辉历史的新中国第一座铜冶炼厂正式宣告关闭转产。
“烟囱爆破的当天,我没有像很多人一样到现场去观看那个瞬间,因为从内心无法接受一个已存在半个多世纪的烟囱被定点爆破的现实。”在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工作了42年的退休老员工陈正壮将所有的青春全部留着在这座工厂,虽然难以接受,但内心强烈的不舍感还是促使他在烟囱倒塌后赶到现场,看着整齐倒在地上的水泥钢筋和在烟囱旁边徘徊、沉思的老同事,他不禁潸然泪下。
虽然心中有着万般留恋,但陈正壮却十分清楚,工厂的铜冶炼处于粗放式状态,工艺落后,设备老化,岗位环境差,“三废”排放超标,污染严重,即便它曾在中国的铜工业史上留下过无数辉煌,但面对新形势的需要,脱胎换骨的技术改造势在必行。“关停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200吨,废水370万吨,为改善我们环境,建设生态山水铜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全省乃至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导向作用。我们的个人情感跟这些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凤凰涅槃,绿色重生。随着第一冶炼厂退出历史舞台,铜陵有色投资5.2亿元新上的贵金属和渣选矿两大项目随之接替转产,如今正在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和绿色冶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路前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洋)12月19日下午,市卒中区域救治一体化建设项目在市人民医院正式启动。卒中致死致残率高,对抢救时间、救治流程...
铜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陵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