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铜川 今日耀州 今日宜君
地方网 > 陕西 > 铜川市 > 今日宜君 > 正文

我们正青春,奋斗自成芳华!

来源:铜川日报 2019-05-10 07:54   https://www.yybnet.net/

牛君玲:用爱守护“折翼”的天使

魏超:为时间找寻曾经的记忆

田杨:破解DNA密码,让罪犯无处可逃

?扫二维码关注相关报道

编者按:一生最好是青春,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不同的机遇和机缘,而奋斗则是青春永远不变的底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鲁迅先生曾说,“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群有朝气、敢作为的青年人,他们将自己的青春绽放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默默付出、默默坚守,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今天,请大家跟随记者一起走近几位青年人,去听一听他们奋斗路上那些平凡而真挚的故事……

牛君玲:用爱守护“折翼”的天使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跳跳’……”4月23日下午,走进市特殊教育学校二年级启智班的教室,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女老师正给班里的8名学生教怎样刷牙。孩子们有的不停地走动,有的拿起牙刷给自己刷牙,还有的捂住耳朵根本不听,但老师却特别有耐心,并用洪亮清晰的声音不停地鼓励学生们读“牙”字,然后一个一个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正确给“跳跳”刷牙,还鼓励他们在黑板上写“牙”字。艰难的35分钟课程结束后,老师双手竖起大拇指说:“同学们都很棒!”

“这些孩子有的患有唐氏综合征,有的是脑瘫患儿,还有的患有自闭症,但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折翼’的天使,需要被好好地保护。”女老师说话很温柔,脸上总是洋溢着春风般的微笑。她叫牛君玲,今年33岁,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多年来,牛君玲用爱守护着一群又一群“折翼”的天使。

2006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才20岁的牛君玲便来到了当时的“铜川聋哑学校”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在从教的前10年里,牛君玲一直带的是聋哑学生,他们的智力没有障碍,她自己的付出总是会有收获。但从2016年开始,她被调整到启智班担任班主任。自此,她的心态经常接近“崩溃”。“我教聋哑孩子的那些经验完全用不上,因为启智班都是智力有障碍的孩子。”牛君玲说。刚开始学生们什么都不会,光一个起立动作就教了1个月,而且学生老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她常常哄好了这个那个却又跑了……那时,她正怀着孕,却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教,每天如此。

除了正常上课,牛君玲还要抽时间为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单个训练。通过训练,小捷(学生化名)从开始一个字都不会说,到现在能讲出简单的词组,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这两年觉得最亏欠的是自己的儿子。”牛君玲眼含泪花,无奈地说。因为她把自己的耐心全用在了学生的身上,回到家总是容易脾气暴躁。好在儿子特别懂事,还会问她“妈妈,你今天工作怎么样了?”

对于学生们来说,牛君玲不止是老师,有时更像是妈妈。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在校生活,有的学生如厕后不知道提裤子,有的女学生来了例假不会换卫生巾……每每下课,她要照顾每名学生如厕;午休结束,她要检查每名学生有没有把扣子系好、有没有把鞋子穿反……她说:“对他们来说,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最重要,这样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才能照顾好自己。”

牛君玲说“最开心的是孩子们有进步的时候”。每天早上在校门口接学生时,他们给她打招呼是她觉得最有光彩的时候。如果哪个学生今天没打招呼,她都要及时询问家长学生在家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情绪不高?她说如果不问清楚原因,不及时为学生排解,可能这个学生今天一整天在学校的状态都不对。

现在牛君玲最操心的是孩子们从学校毕业后能去哪儿。这一年多来,学校和老师们都在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希望能有企业为这群学生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

魏超:为时间找寻曾经的记忆

“考古”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似乎是个有些“高冷”的领域。尤其是近些年诸如《鬼吹灯》《盗墓笔记》等IP影视化,还常会令人产生误解。今年32岁的魏超在这一领域学习、工作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对他来说“考古工作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良心活儿,考古工作者也并没有小说、影视剧里那些过人的身手”,他们做的就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保护、发掘那些被岁月覆盖的历史痕迹,为时间找寻曾经的记忆。

“可能是受一些文艺作品的影响,许多第一次跟我打交道的外行朋友,总会好奇关于‘盗墓’的问题,这常让我哭笑不得。我每次都会特别认真地说‘盗墓行径是违法的’,然后再介绍下真实的考古工作。有时,大家听着听着就觉得‘原来干考古挺枯燥、无趣的’。”魏超有些自嘲地讲道。

文物勘探、现场发掘、文字记录、绘图、照相、遗物提取、室内整理、信息汇总、修复器物、分类统计……魏超和同事们要做的就是不停地重复这些工作,而一般现场发掘也都是手工作业,且野外工作周期长、条件有限,即使回到室内也需查找、汇总大量的文史资料。他说:“虽然对外行人来说考古枯燥、无趣,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每一次发掘,我们都不知道地下会发现什么,这让人很期待。当完成一个考古项目,我们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弥补、印证了一段历史,这又让人很有获得感。另外,任何学科都有它自身的边界和局限,考古学也不例外,做好考古工作就必须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这就迫使我不断地学习,而这个过程可以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炎炎夏日,持续从事野外作业,无论对谁来说都不会是一件幸运的事儿。但对于魏超来说,2016年那个忙碌于野外发掘现场的夏天,却很是幸运。

“当时我们在原铜川市钢铁厂附近发现了一处保留相对完整的宋代耀州窑瓷器作坊,遗址内含丰富,十分难得。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耀州窑遗址,而且整个遗址保存相对完整,遗址的功能分区也比较完备。”他回忆道。考古发掘紧凑而有序,那时魏超负责一块探方的清理工作。由于无法使用机械化工具,他只有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的变化来区分不同的层位,再用手铲一层一层地刮面。每天将近8个小时的时间,他都待在那块10×10(米)的探方内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十多天过去了,遗迹发掘毫无头绪,困惑、苦恼盘亘眼前。“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他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然而,当一条石线隐约可见时,他立马像一个找到了心爱玩具的大男孩般欣喜。“随着发掘的继续,那条石线越来越清晰,最终闭合形成了一个矩形。接下来,通过向前辈请教、自己查找资料,终于确定这是一处古代练泥池遗迹。这些发现,对于人们了解、研究宋代耀州窑遗址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魏超回忆时,脸上还带着多年前的兴奋与满足。

田杨:破解DNA密码,让罪犯无处可逃

如果不是映衬在白大褂内的警服“出卖”了他的身份,你大概会以为戴着口罩、手套的田杨是一名普通的检验技术员。

同样是刑警,可是与在一线轰轰烈烈破大案的刑警相比,田杨并没有参与惊天动地的抓捕过程,有的只是静如止水的物证检验。但是,他用严谨、细致的态度在实验室进行科学鉴证,用数据和检测结果说话,让案件侦破更快捷。

今年28岁的田杨是市公安局司法鉴定中心DNA实验室的一名刑事技术民警。从2015年开始从事DNA检测工作以来,他已经独立完成建库3万余人,检案400余起。他通过检案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为侦查破案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支持,让犯罪嫌疑人在铁的犯罪事实面前无话可说。

今年3月,宜君县发生了一起盗窃案,田杨通过现场提取的脱落细胞进行检测比对,最终锁定了曾在2017年盗窃3起被抓,2019年初刚刚出狱就再次作案的犯罪嫌疑人徐某某。早上检测结果出来,下午公安民警就将徐某某抓获归案。

2016年,有市民报案称一名中年男性失踪。接到报案后,警察迅速展开了调查。在排查监控时,警察发现该男性朱某回家后再没出门,民警怀疑其子为最大嫌疑人。但是警察在其家中仔细排查两次均无任何收获。2017年事件发生转机,有人在铜川市某地发现一具男尸。经过排查失踪人口,警方高度怀疑这具尸体是2016年失踪的那名中年男性。于是,警方第三次带着仪器和工具去到其家中排查。最后在卫生间的水管背面提取到检材。将检材带回实验室后,田杨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将提取到的检材与无名男尸、朱某儿子、朱某前妻的DNA进行三联体比对后,确认这具男尸为朱某。在铁的证据面前,朱某儿子最终承认了犯罪事实,一年悬而未决的案件终于水落石出。

“受理案件、检验准备、预实验、确证实验、DNA提取、PCR扩增、DNA测序、结果分析、鉴定书归档、完成检验,一份检材都要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步骤才能算完成。”田杨告诉记者,这些步骤是他们每天实验的必备程序。即使终年如一日地重复,但对待每一项检验田杨还是仔细认真、精益求精,因为哪怕有一项检验有一丝偏差,结果可能就是千差万别。“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是做DNA检测必备的素质。”田杨说。(本报记者 彭冰 焦悦 张芳)

新闻推荐

铜川市政府办为帮扶群众送技术

本报讯(记者冯洁)为持续发挥宜君县彭镇拔头塬村苹果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近日,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市科协,邀请市果树实验...

宜君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宜君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我们正青春,奋斗自成芳华!)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