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姜兴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事关群众利益和城乡融合发展大局。近年来,宜君县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发挥文明委的领导作用,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党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扎扎实实推动美丽乡村和文明家园建设向纵深发展。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让乡村文化美起来。大力挖掘农村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地域文化元素,根据各村自身特点,保护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格局,传承保护了文化血脉。哭泉镇哭泉村依托农耕文化,打造最美旱作梯田核心景区、孟姜女爱情主题景观,乘势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彭镇偏桥村围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战国魏长城遗址,着力打造长城文化村;五里镇石堡村依托杨素蕴故里、红宜县委旧址,着力打造名人故里、红色乡村;太安镇焦寨村、马坊村借助毗邻玉华宫景区优势,着力打造唐苑文化村,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文化魅力,真正做到美丽乡村有“面子”,文明家园有“里子”。
宣传引导,典型示范,让乡风民风美起来。积极打造“乡风文明一条街”,以文化广场、主干街道两侧墙面、村委会为主阵地,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等主题的公益广告,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制定村规民约,通过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等形式,培育了良好家风,传承了良好家训。举办道德讲堂,设立“善行义举榜”,开展“道德模范”“宜君好人”“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十大孝子”等表彰评选活动,培育典型、树立榜样,弘扬崇德向善美德,引领文明新风尚。同时,在农村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为重点的志愿服务活动,着力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和实际问题,深受群众好评,形成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紧密结合,创新载体,让精神风貌美起来。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思路,灵活创建载体,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紧密结合,通过开展“宜馨超市添动力”“五好新风助脱贫”“表彰脱贫增荣誉”“道德讲堂树榜样”“家庭文化育大德”“公益亲为我争先”“诚信评级树形象”“公益宣传造氛围”“文化惠民倡新风”等活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改变“等、靠、要”思想,坚定勤劳致富信念,进一步提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统筹谋划,梯次推进,让人居环境美起来。围绕民生建设,着力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环卫、电子商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推进水电路房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危旧房改造、富民产业、劳动力输转、技能培训、新农合报销等一大批项目。通过组织实施“四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五改”(改院、改水、改厕、改电、改网),“六通”(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电视、通网络),“六有”(有文化活动广场、有“乡村文明一条街”、有道德讲堂举办场所、有农家书屋、有村级广播室、有村级卫生室)工程,解决了群众行路、吃水、就医、上学等事关民生的实际困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村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宜君县委、县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与脱贫攻坚、农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六德工程建设、移风易俗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乡村文明创建内涵,使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同时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县已涌现省级道德模范4人、市级道德模范29人、县级道德模范82人;1人和“10·19”先进群体荣登“中国好人榜”、3人荣登“陕西好人榜”、17人荣获“铜川好人”称号、92人荣获“宜君好人”称号、1人荣获省级“美德少年”称号等、2户家庭荣获市级“文明家庭”称号;创建国家级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6个、市级文明乡镇2个、市级文明村9个、县级文明村37个。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姜兴民通讯员周培生)近年来,宜君县文化馆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领域亮点频频,宣传了正能量,增强了凝聚力...
宜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