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彧 刘晓帆 王艳
阳光透过密林,洒在油松和刺槐上,成群的鸟儿叽叽喳喳,野鸡、野兔在树林间穿梭、跳跃。
12月16日一大早,81岁的马淑芳又像往常一样,迈着蹒跚的步子来“巡山”了。
冬日的凤凰山,树影斑驳、林木如海。走过一片疏密有致的林木,山峦青翠、流水潺潺,很难想象37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秃山荒野。
眼前这位耄耋老人,是耀州区小丘镇白瓜村一名老党员,也是当地曾经赫赫有名的造林英雄。
这片林海,是她的“命根子”。
1984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农民承包治理“四荒地”。“铁姑娘”马淑芳,历时4年贷款4万多元,带领全家在这片昔日光秃秃的山梁上种植油松、刺槐1200多亩。
数十年间,马淑芳的儿孙和乡亲们也像她一样,在凤凰山的山峁上锲而不舍地栽种、植绿,守得一方好山水。
“不管别人说啥,把树种活就是最大的说服力”
“那年参加耀县党员大会,我第一个举手响应政策承包村里的‘光棍梁’。既然国家提倡种树,我就敢干。”说起当年的“壮举”,马淑芳神情中依然透着那份坚定。
1984年,国家允许个人承包荒山植树造林。马淑芳得到同意后,就着急忙慌回家准备贷款的事。“先不说种树有多苦,就说你把树种成了算谁的?”
乡亲们有顾虑,马淑芳的家人更是不支持,因为她要卖掉家里唯一值钱的耕牛。村里人都叫她“马疯子”。
面对各种质疑,马淑芳二话不说,第二天一大早,扛起锄头背着干馍就上山了。困了倒头就睡,醒了就干,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就喝河沟水。在山上大干7天后,所有人都看到了她的决心,丈夫和孩子们也一起上了山。
1984年冬,为了凑够树苗钱,马淑芳不断地到县城跑贷款。揣上几个馍,凌晨出门步行9公里到镇上,然后坐最早的班车去往县城,傍晚再赶回镇上。冬季天黑得早,马淑芳经常一个人在羊肠小道上翻山越岭,摸黑回镇再从镇上回村。
“我个子高、胆子大,不怕走夜路,但有一次看错了钟表凌晨3点就出了门,只能在桥洞子里窝着等天亮,被冻得直打哆嗦。”最终,4万元的贷款分3次贷成。
动工开始挖种植带,山路崎岖,最远要走一个多小时。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天还没亮,马淑芳一家人就带着干粮、拿着工具上山了。
“一路上静得出奇,现在想想都后怕。”马淑芳的丈夫说,“山上不能生火,几个冷馍、一捧河沟水,就是一天充饥的饭。”
遇到难挖的地方,全家人要跪着用手握住长满刺的枯枝,一点一点往外扯,手被划得鲜血直流,但都是吐几口唾沫抹点黄土继续干。
就这样,马淑芳召集了117人帮她大干107天,光秃秃的山梁上种下了一棵棵绿油油的小树苗。
村民陈旭山回忆说:“种树那会儿我还在上学,满山都是人在种树,我们哪里见过这场面。马淑芳在我心里就是种树老英雄!”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铁面护正义 柔情暖人心 2021年12月14日A06版文章字数:2374朗读:
通讯员张婉婉她是能打硬仗的“铁娘子”,“不近人情”的知心人,群众心里的“好闺女”。她是石晓燕,耀州区人民法院泥阳法...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