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耀州区中心敬老院,盲人余全喜吹笛子,妻子在一旁唱歌。这位曾经沿街乞讨的流浪汉,如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本报记者 王亮摄
扫描二维码 关注相关报道
本报记者 高彧 刘冰剑
“你知道我是谁不?好我的兄弟呀,二十多年没见了,我还以为你不在了呢……”余全喜笛音刚落,李香玲便一个箭步冲上去,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听这声音像是香玲姐。香玲姐,真是你吗?很想你啊!我从前可没少坐你的车。”盲人余全喜的声音颤抖着,眼泪夺眶而出。
12月13日,耀州区中心敬老院(尚善养老院)晨间文艺活动中,这场突如其来的相见,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李香玲是市公交公司的退休职工,曾当过售票员。
“姐,多亏你那时一直帮我,让我免费坐你的车,把我扶上扶下。有一次下暴雨,还让我住在候车室里。要没有你们这些好心人,我可能早就不在了……”余全喜哽咽了。
这位曾在街头吹笛子“讨”生活的流浪汉,如今成了敬老院文艺队的队长。今天的生活,是他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
“姐,我以前流浪时,饥一顿饱一顿,天黑了就愁晚上在哪儿睡。你看,现在住的房子带卫生间、暖气,吃的天天不重样,还娶了媳妇,我这老了老了享福了……”
余全喜向李香玲急切地诉说着今天的好日子。
那些流浪的岁月,仿佛尚在昨天……
“吹笛子流浪那些年,最怕冬天和下雨天,怕冷得捱不到天明。”
1967年,余全喜出生在耀州区关庄镇树林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他半岁丧母;一岁时,因一场高烧失明。
十六岁那年,村里来了一辆吉普车,余全喜摸着车灯难过地说:“车都有眼睛哩,我咋没有。”
邻居边志杰看他可怜,就送了他一把笛子:“我教你吹笛子,学个手艺,就能养活自己啦。”
边叔成了他的启蒙老师,教他手咋逮、口咋吹,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玩意儿,没黑没明地学着、摸索着。
后来,村里的小学音乐老师教了他乐谱。他天天跟着广播学新歌,嘴吹得流血,手磨出了茧子。
再后来,很多曲子他只要听个两三遍,就能吹得有模有样。
“那时候会吹好多流行歌,《军港之夜》《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十五的月亮》……村里、镇上的学校一有活动,就叫我去吹笛子。”余全喜回忆道。
“你现在吹得这么好,可以去县城‘讨’生活啦。”边叔鼓励他。
1987年夏天,在村里热心人赵叔的引路下,22岁的余全喜来到耀县(耀州区旧称)电影院门前。
他的面前摆了一个破旧的搪瓷缸子,从此开启了一段流浪生涯。
当时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正热映,余全喜第一首吹的就是这曲子,很快就吸引了一圈人。在小县城里,盲人吹笛,很稀奇。
“一吹完,就听着唰唰往缸子里扔硬币的声音。我第一次摸到了钱,心跳得咚咚响,紧紧地把缸子抱在怀里,又轻轻地放下,惹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余全喜激动不已。
那时咸汤面5毛钱一碗,他请赵叔吃了两碗。他要好好谢谢赵叔。
耀县的路跑熟后,赵叔又引他去老市区文化宫、北关等地,熟悉乞讨路线。
能摸着路后,他一个人流浪。
一支短笛子、一根长棍子、一个搪瓷缸、一卷薄被子,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夏天还好熬,天热蚊子啥的都不怕,晚上找个墙角,倒下就睡。就怕冬天,街上人少,挣的钱有时够吃还能余几块,就去住两块钱的小旅馆;(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崔歆调研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工作 2021年12月16日A03版文章字数:562朗读:
本报讯(记者尤龙)12月14日,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崔歆到耀州区调研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工作。崔歆先后到耀州区新华...
耀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耀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