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龙本报记者黄宝山
“婆婆嘴、蚂蚁腿,调解路上他最累。走东家、奔西家,坐在一块解疙瘩。讲法理、讲情理,讲得大家明事理。多年恩怨一日消,握手言和开口笑。公心、公正又公平,群众夸咱‘和事佬’。”
6月11日,记者在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新兴村采访时,村民们对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全省十大法治人物、耀州区人民调解协会会长、村调委会主任王玉理这样称赞,这也是铜川市基层人民调解员辛勤工作的真实写照。目前,铜川市共建立各类人民调解组织486个,有调解人员2706名,其中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专职人民调解员480人,年均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成功率98%以上,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时代对调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新的形势下,原有人民调解的工作范围、组织形式、调解程序、工作方法、队伍素质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特别是多年来,受各种因素制约,铜川市人民调解员由于专职人员少、岗位不固定、没有补贴经费,兼职人民调解员也忙于本职工作,导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及时,容易激化。
为了创新推进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今年以来,铜川市委、市政府下大气力践行“枫桥经验”,相继印发《关于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铜川市人民调解委员会星级评定办法》和《铜川市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办法》等文件,明确了全市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提出到2020年年底,实现全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专职人民调解员全覆盖。这三个规范性文件的最大亮点是,以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形式,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经费保障,为实现人民调解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铜川全市4个区县、38个乡镇(街道)和432个村(社区)专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已列入市、区县财政预算,铜川市将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一村(社区)一专职人民调解员全覆盖,努力实现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一石激起千层浪。三个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下发,在铜川市人民调解员队伍中引起强烈反响。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司法所所长兼综治中心主任王文周说,这个新政策很好,使人民调解员有了盼头,有了干头,有了劲头。
说到专职人民调解员的作用,67岁的专职人民调解员王玉理深有体会,他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6年前一起纠纷的调解过程。2014年2月,新兴村年过七旬、身患脑梗的张老太拄着拐棍来到村调委会,说是老汉患高血压瘫痪10余年,一直由她本人护理。她患脑梗后,生活不能自理,更不能照管老伴。三个儿子分开另过10余年,但三个儿子对养老意见不统一。王玉理通知其三个儿子、儿媳到村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同时调委会成员和村干部也分头去做工作。王玉理用村上每年表彰的好媳妇、好婆婆、大孝子的事例启发、激励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达成了赡养协议——自2014年2月起,三个儿子轮流照顾老人。两位老人非常高兴,见人就夸儿子、媳妇、孙子孝顺。村民们夸奖说:“王玉理这名专职调解员就是行,清官断了家务事。”
回忆至此,王玉理深有感触说:“专职人民调解员能够一心一意扑在调解工作上,调解效率较高。推行专职人民调解员全覆盖很有必要。”王玉理接着说,“党和政府对专职人民调解员高看一眼、厚待三分,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有了额外补贴,专职人民调解员就增强了责任心、使命感、荣誉感,更会全身心投入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去,为促进一方和谐出力流汗。”
“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新要求,切实增强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特别是增强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力谱写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新篇章。”铜川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刘西林充满信心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辛成整整23个春秋,任喜云选择了平凡岗位,把美好年华奉献给环卫事业,她言传身教了一批环卫新人,用五尺扫把在大街上谱...
耀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耀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