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新闻 耀州新闻 宜君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铜川市 > 耀州新闻 > 正文

原上一棵树

来源:铜川日报 2018-08-15 00:00   https://www.yybnet.net/

我说的所谓原上,是渭北边缘地带的铜川黄堡南凹。在那里生长着一棵近七百年的古槐,如今依然枝叶茂盛,每年七月这里都要举行一次槐花诗会。会场就在古槐树下,一地的土与草,虽然条件有限,照样吸引了无数文学爱好者参加。而发起槐花诗会的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获得中国作协全国报告文学奖、散文奖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著有《和谷文集》14卷等60多部,舞剧《白鹿原》《长恨歌》《孟姜女》的编剧和谷先生。

原上一棵树,一年四季有着连绵的乡愁。和谷先生不留恋大都市的优越生活条件,从陕西省文联提前离休后毅然告别西安,回到他的家乡铜川黄堡南凹老家。这就是和谷先生的乡愁。家乡有父母的影子,有儿时的记忆,有求学的经历。我想,南凹弯曲的路是牵肠路,让一个在外浪迹多年的人回来了。和谷从家乡走出在西北大学就读,那时他与贾平凹同窗,关系不错。大学毕业后他先在《陕西青年》当记者,后去了《长安》文学编辑部,除了编稿件,就是写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又写散文。回归田园,为了写家乡铜川的古代人物,他跑遍了耀州的许多地方,读了大量的传记史料,以及《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等,仅笔记就有上百万字,苦熬三载完成了《真书风骨?柳公权传》。2017年,他又出版了长篇小说《还乡》《谷雨》,散文集《归园》。茅盾文学奖评委李国平点评道:“《还乡》《谷雨》为当下乡土题材,凝重简洁,结构和写法以中短篇组成,以新的目光透视旧景,从思想艺术和可读性标准衡量属于上乘之作。”

原上一棵树,年年岁岁都会生长出新叶。可以说这里是一块宝地。早年,和谷的学友贾平凹到了铜川,来到南凹和谷家,写出了小说《哥俩》在上海《文汇》月刊发表,小说的人物原型就是和谷的两个弟弟。去年底,在和谷文学馆开馆后,陕西一批作家谈及到此事,仍然是兴奋的。

和谷最初求学于黄堡,最基础的文字是在这里学成的。后来,他上了大学,毕业后从事编辑工作,九十年代去了海南,创办《特区法制》任总编。在海南,他忙里偷闲,伴着椰风和海浪,写下了百余篇《客岛札记》。这是一位作家在下海漂泊期间收获的果实。由于乡愁的牵挂,和谷先生不得不从海南又回到了西安,之后归园田居。他走东家串西家,跑乡村过都市,先后写出《归园札记》系列散文陆续发表于《人民日报》。今年,他将1982年以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四十三篇散文,结集为《秋声》出版,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奉上了一份特殊的文化大礼。

原上一棵树,每年用槐花的芬芳和浓郁的槐籽迎接人们。和谷先生回乡创办了黄堡书院,也是他回乡做的一件大事。铜川这座卫星上曾经看不见的城市,如今成了宜居生态示范城市、文化旅游城市。他创办黄堡书院,有他的心血在涌动。我想,没有参与的人是不知道其艰辛的。我不知道和老师哪来的这种精神?我想这力量来自文学,来自对家乡的回报。在雪润乡野的日子,迎来贾平凹、商子雍以及许多文人相聚黄堡,用贾平凹的话说:“不管是落叶归根还是衣锦还乡,在这里开办书院,成为文人聚会之地,意义深远,这将会是铜川的一张名片。”

原上一棵树,和谷先生就是这棵大树。如今,在耀州窑文化基地,黄堡书院和谷文学馆是一个亮点,在为铜川的文化发展做贡献。和谷老师依然信守他的创作信条:一边读书,一边生活,一边写作。(剑熔)

新闻推荐

崇德社区开展暑期系列志愿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张娟丽)8月6日,耀州区崇德社区组织青少年开展暑期“我为创文做贡献争做文明青少年”系列志愿活动。“叔叔,创建...

耀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耀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原上一棵树)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