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李荣视察创建工作
大型原创舞剧《窑火情》演出剧照
社火表演
村民参与到“你看书我买单”农家书屋服务项目当中
少儿舞蹈培训成果展
省级非遗项目《排灯舞》
新建社区矿史文化展览室
印台区文化馆
塬圪塔村民俗展厅
印台区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紧紧围绕创建标准,坚持一手抓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的全面提高,初步形成城乡均衡、网络健全、亮点鲜明、惠及全民的良好局面。
坚持以“聚合力”为核心,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强化组织抓领导。印台区通过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建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召集人,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各镇办和区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印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层层签订目标任务书,夯实了创建责任、明确了方法步骤。坚持定期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联席会,及时研究解决创建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安排部署到位。
二是强化保障抓投入。通过加大财政预算、整合项目资金、鼓励镇办自筹等方式,持续加大财政收入力度。累计投资9000余万元,对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在区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累计列支专项创建经费388万元,为全区公共文化设施的提升和创建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强化引导抓宣传。积极采取媒体、社会、网络、信息等宣传方式,多渠道多领域开展宣传引导工作。先后在高速路出入口、旅游景点等直观区域悬挂大型广告牌50余块,在中国文化报及省市等媒体刊发信息265条,印发宣传单5万份,纸杯、扇子、围裙等宣传品近6万余份。制定印发了《印台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方案》,将《保障法》学习纳入全区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和区委党校教学体系,通过集中培训、举办知识竞赛、设置宣传专栏等形式,引导全区上下学习保障法,营造了全民关心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四是强化管理抓考核。积极适应文化发展改革新常态,注重过程监管和考核结果运用,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年度目标考核当中,制定了印台区创建工作考核办法,成立了联合考核督查组,加大对各成员单位的督查频次,使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坚持以“促达标”为核心,全面提升整体水平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按照“改建提升一批、规划新建一批、整合利用一批”的要求,不断加快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区体育场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区文化馆、区图书馆被评定为国家二级馆和三级馆,安装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常年对外开放;全区文化站独立设置率为100%;认真落实“撤乡留站、并村留室”工作要求,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1个、文化活动广场120处、文化舞台15个、农家书屋107个,初步形成了区有“两馆一中心”、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坚持以示范区创建为统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供给方式,拓宽服务内涵,全区公共文化供给水平明显提升。一是服务方式更加优化。坚持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和文化需求大调查,推进现有资源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出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定公布了《印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全面推行“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及时向群众公示免费开放时间、服务项目“菜单”和文化活动资讯,方便群众“按需点餐”。二是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打造了“百姓”系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三届金锁关石林太阳花旅游宣传周活动,坚持每年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常年利用流动服务车提供下基层流动服务,积极开展馆际合作,推动区县图书馆间互联互通,组织举办文化讲堂、经典诵读、展示展演、竞技比赛等文娱活动100余场次。这些活动不断丰富和满足了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真正实现了“文化活动人人参与、文化成果人人共享”的创建目标。三是特殊群体服务更加贴心。根据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建设完善了全区所有公共文化场馆的标准化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充分利用流动服务车等方式,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六进”活动,有效激发了特殊人群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三)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加快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建设,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场馆无线网络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市首家智能管理系统在该区图书馆正式投用,全市“你看书我买单”农家书屋服务试点项目在印台街道西村、楼子村全面实施,有效探索了图书服务、全民阅读的新路径。全面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累计放映公益数字电影2600余场次。充分利用公共电子阅览室、网站、网络电视、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方式,全力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服务,确保文化供给贴近生活、贴近平民。
(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方面。一是文化志愿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建立服务机制,培养服务团队,搭建服务平台,吸纳社会各界热心公益和文化事业的人士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目前全区培养和发展文化志愿者达1500余名。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制定了《印台区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管理扶持办法》,加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培训指导,先后开展各类文化培训30场次,参训2000余人。坚持每年开展优秀文艺团队、优秀文化志愿者评选工作,先后有20余支群众文艺团队和30余名志愿者受到市区表彰奖励。三是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根据群众满意度调查的意见建议和文化需求,制定了《印台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区财政预算,两年累计投入70余万元,购买公共文化演出200场,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加快文化体制及机制改革,出台了《印台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印台区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两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组建了“两馆”理事会,聘请了14名社会各界文化专业人士、文化能人担任理事,参与区图书馆、区文化馆事业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管理工作,全区“两馆”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六)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文化发展的优先地位。通过发展文化志愿者、实施“三区”人才计划等方式,为区两馆,镇(街道)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分别配足了专业技术人员、专职工作人员和文化干事,有效保证了各类活动的正常开展。
坚持以“创特色”为核心,全力打造文化品牌
不断加大耀州窑传统烧制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陈炉镇民间工艺瓷厂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成功举办了七届陈炉古镇陶瓷文化旅游节,使其文化魅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积极在“树品牌、创特色、出亮点”上下功夫。打造了一支“永远不走的群众文化队伍”。借助“百姓大舞台”活动平台,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艺团队培养结合起来,打造出了一支属于基层群众自己的文化队伍,目前已有8支团队先后荣获市级优秀文艺团队称号,走出了任静等一大批印台优秀文艺人才。建设了一批“一村一品”特色示范点。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源深度融合,先后投入200余万元,打造了6个以矿业文化、非遗文化、村史民俗文化为主题展厅的特色示范点和20个特色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点、一村一文化”的发展格局。创建了一方“老年创客空间”。创造性地推出“老年创客空间”服务模式。深入开展文献查询、多媒体阅览等服务,定期邀请省、市文化名人开展培训讲座和象棋赛等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拓展了老年空间。
新闻推荐
常雅玲在蔡河村调研脱贫攻坚时强调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本报讯(通讯员焦国献)7月27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常雅玲到包扶村耀州区庙湾镇蔡河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常雅玲深入该...
耀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耀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