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彦伟
耿宝昌是我国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故宫博物院终身研究员。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已在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工作了60多个年头。在这60多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鉴定瓷器、抚摸这里的瓷器。
瓷器,是我们这个善于创造并深赋美感的民族所独有的。它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中国人把那个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与火的灵动下,在中国人心灵与精神的升华中,成就出这种美丽的器皿。
上合峰会前夕,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元首用瓷华光华青瓷摄制组登门拜访了耿宝昌老先生。
华光华青瓷《千峰翠色》系列用瓷,在6月9日至10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全系列使用和陈设。从峰会最盛大的元首欢迎宴会用瓷,到第二天的元首理事会会议用瓷,元首小范围会议、大范围会议用瓷,元首双边会谈、多边会谈用瓷,元首会议咖啡具、茶歇用瓷等都来自于华光,还有在会议中心现场主要场景和会议中心的长廊以及青岛机场15个贵宾室的陈设艺术瓷,数量多达30116件(套),始终相伴于每一位元首及随从政要的会谈对话、饮食起居。得知这一消息,老人心情无比的兴奋和激动,双手拿着华青瓷小壶,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提起这套华青瓷茶具,耿宝昌与华光陶瓷董事长苏同强曾有过一段关于当代青瓷的故事。
青瓷是中国陶瓷皇冠上的明珠。2006年华光陶瓷历时3年,研制开发出中国首家国家发明专利陶瓷新材质华青瓷。华青瓷的青色来自于坯体通过烧制过程中的神秘窑变而生成的青色质地,而传统青瓷的青色则来自于制品表层釉面的颜色。华青瓷的发明,不仅秉承了中国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外观特征,而且改变了传统青瓷厚重有余,空灵不足的缺陷,呈现出更加通透莹润,质地清朗的现代美学风格,其赋载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得以无限延伸,华青瓷文化得到了新鲜时尚的延续,也只有现代科技才能达到的制瓷境界,既蕴含了中国传统青瓷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发扬了中国的尚青文化,又凝练了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中国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准,更好地辉映了时代高尚、主流文化的审美情趣,把中国“尚青”文化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美学境界,彰显出当代制瓷科技的新高度,开创了中国当代青瓷的新纪元。
带着极大成就感和无比兴奋的心情,苏同强带着他的创新者们来到了耿宝昌的办公室。当看到带来的华青瓷时,耿宝昌大为震惊,由衷发出赞叹:“华光华青瓷做到这样的水平,感到很震惊,质如玉,声如罄,明如镜,天地浑然青一色。很美,我很欣赏,让人耳目一新。”欣然题词:“雨过天晴”“古窑新风”。
耿宝昌回忆当年与苏同强相见的情景时,激动地说:“华青瓷的这个青啊,属于淡青,有天青,有粉青,从不同的色阶来讲,还有豆青,这色调不同,就是从深浅淡,从文化呀、艺术啊,从信仰啊,都能在这些艺术品上呈现出来。真是太美了,太美了。”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就像下着大雨,忽然雨骤停了,云开处,又泛青又泛白又泛蓝,华青瓷所以给写成叫‘雨过天晴\’,那恰好就跟那个色调几乎相近。”在提到当年的题词时,耿宝昌说。遥想宋徽宗把一腔情怀寄托到青色上,挥笔写下千古绝句,时空穿越近千年,直至华青瓷的发明和出现,他的愿景和情怀终于真正得以实现。
从那以后,这位古陶瓷鉴赏专家,就与华青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6年夏,耿宝昌老先生冒着酷暑,风尘仆仆来到华光国瓷文化艺术中心,带着对华青瓷创新发展的期望,不顾旅途的劳累,一下车就直奔设计中心而来。苏同强边走边介绍说,“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它最先进的代表性的产品,这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和更高层次的文化渴求所决定的,如果一味模仿过去,只能代表着倒退。华青瓷就是华光对于中国青瓷的一种全新创造和发展。”十年间,华光华青瓷已硕果累累:为北京2008奥运献礼的“和谐五洲壶”典藏品及“齐都春秋”文化茶具等系列作品、华青瓷瓶被英国皇室收藏、双龙汲水青云瓶被选作2012世界体操杯冠军奖杯和2014中澳电影节获奖明星奖杯、2015年,金合欢华青瓷艺术瓶被选作2015中澳电影节获奖明星奖杯……听着苏同强的介绍,看到琳琅满目的精美产品,耿老兴奋不已,赞不绝口:“好!好!很好!”
2017年1月16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开创中国当代青瓷新纪元——华青瓷的时代美学艺术境界》研讨会及华光国瓷雨过天晴——华青瓷艺术作品展在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举办。展会下午2时开始,而已是95岁高龄的耿老提前一个小时就赶到了会场。向华光陶瓷总工程师、华青瓷专利发明人张宁详细了解华青瓷研发情况。张宁向耿老介绍说,华青瓷的青是坯体在窑炉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青色,也就是窑变青色,在坯体和釉子中不加任何色剂和颜料。这种青色来自于它的质地,非常细腻,清澈通透,釉面温润,更有玉的质感,适合了当代人对尚青的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而传统青瓷的青则来自于制品表层釉面的颜色。
研讨会上,耿宝昌更是感慨万分:我国的青瓷烧造历史源远流长,“清醪既成,绿瓷既启”,从商周原始青瓷的出现到东汉成熟,至唐、五代发展,宋代达高峰。历史上长江南、黄河北的各个青瓷名窑,越州窑、龙泉窑、耀州窑,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称雄一方。宋代五大名窑除定窑外,汝、官、哥、钧都属青瓷。可以说,在长久的无意识中,青色已经浸染了古人的色彩观,并进一步影响到其审美文化,形成了“尚青”的传统。在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心目中,“青”是大自然朴拙之色,是新生活力之色,也是优美和谐之色。这种来之于自然、取之于天地、熔炼于火的青瓷,终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和鲜活的本色,凸显着那个遥远的时代,浸润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华青瓷是在继承传统青瓷基础上的创新,青色上下均匀、内外一致,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无可挑剔。中国是世界陶瓷发祥地,古代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代表作品,21世纪我们有什么贡献?我觉得华青瓷就代表了21世纪中国的陶瓷艺术。”
一位收藏界的老陶瓷收藏爱好者听了后,感慨地说“耿老对当代陶瓷给予这样高的评价尚属首例。”
那天,关于华青瓷的话题聊了很多,尽管已是晚上9点,但耿宝昌老人与到会的专家都有言犹未尽之感。
一段段感人的往事,一次次美好的祝愿。
华青瓷所传递并表达的朗朗情怀必将为这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留下最深的印记。
耿宝昌把毕生心血倾注在古陶瓷鉴定上
耿宝昌鉴赏华青瓷后与华光陶瓷董事长苏同强合影
新闻推荐
耀州区石柱镇铁龙村贫困户杨万寿身残志坚,在政策的扶持下,靠着一双勤劳的手,摆脱了贫困,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今年53岁的杨万寿...
耀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耀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