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铜川,药王故里。如今,遍及城乡的浓厚中医氛围,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铜川已建成了覆盖市、县、乡镇、村的孙思邈中医堂,中医药守护了铜川人的健康。”铜川市中医药发展中心主任石建国说。
中医堂覆盖到村
铜川市是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的故里和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每年农历二月二,纪念药王成为传统。
然而,受中医药人才匮乏、中医药适宜技术发展滞后、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复杂原因的影响,中医一度与铜川百姓渐行渐远。
“在全市统一建设孙思邈中医堂,就是要全方位弘扬和传承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让基层的群众率先享受到优质的中医服务。”石建国告诉记者。
2014年,铜川市启动了孙思邈中医堂建设,明确了市、县、乡镇、村各级中医堂的建设和财政补助标准。其中,市级中医医院中医堂300平方米,6个以上科室,6名以上副主任医师,财政补助80万元,开展10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村卫生室中医堂能开展5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财政补助3万至5万元。截至目前,该市财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
为了推广中医疗法,提高基层群众接受中医治疗的积极性,铜川市调整了基本医疗保障政策,提高了基层中医堂中医药(汤剂)和非药物疗法应用的报销比例。
“政策引导力度相当大,所有孙思邈中医堂中草药已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门诊中草药(汤剂)实行100%合疗报销,非药物疗法费用报销比例也提高到60%左右。”
加快培养中医人才
李高鹏是铜川市文家村卫生室的村医。今年3月,他被派往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适宜技术培训学习,他所在的卫生室则被改造成村级孙思邈中医堂。
“我们中医堂除了开展中医传统诊疗服务外,还为辖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中医体质辨识服务、中医健康指导和中医调养服务,目前已服务500人次。”李高鹏为自己的“中医梦”兴奋着。
针对中医人才短缺的现状,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暨孙思邈医院发起成立孙思邈研究院、葛均波与胡大一院士工作站和国医大师工作室,并启动了青苗计划、攀登计划、卓越计划,通过名医大师“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中医人才21名。
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铜川采取送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一方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骨干、中医药管理人才、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常态化培训;另一方面,邀请省内知名专家教授开展“西医师学中医”、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推广针刺、艾灸、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已累计培训3000人次。
中医堂的蓬勃发展,还吸引了不少西医“跨界”。2011年,郭林开办了以西医为主的东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他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将诊所改建成孙思邈中医堂。郭林还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中医药医生3名,目前,该中心中医日门诊量超过100人次。
目前,铜川市共建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所,民营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医院10所。
培育中医养生保健氛围
每日清晨,铜川城市运动公园总有一群老人,随着优美的音乐,练药王24式养生功。如今,这已成为铜川群众强身健体的新方式。
铜川市在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传统资源,弘扬中医药文化、培育养生保健氛围。
在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孙思邈“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被用于实践。“效果是最好的说服力,现在群众的就医理念从‘有病找西医’变成了‘未病就找中医调’。”院长刘峰告诉记者。
近年来,为发扬中医“治未病”和保健养生的理念,铜川市注册了药王孙思邈图像等9大类27个商标;组织编写了数十部养生书籍;研发了药王柏籽安神枕、养生香等中医养生保健产品;整理编排了药王24式养生功法等;开展了中医药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家庭”等活动,免费发放科普书籍5万余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日益深入人心。
去年,铜川市的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昔日“煤城”向健康养生城市华丽转身。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伟)近日,市图书馆志愿者工作培训活动在图书馆举行,市图书馆全体志愿工作者及16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了此次培训...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