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林和妻子在公园纳凉
?郭育民在新家厨房做饭
?扫二维码关注相关报道
本报记者 王焕焕 张芳
傍晚的夏天没了白日的闷热,在王益区王家河移民搬迁小区内,陈先林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的同时和邻居们聊着天,脸上的笑容就没下去过。
陈先林是王益区王家河街道办周家河村贫困户,原来的住房是其父亲当年盖起来的三间旧瓦房,摆上几件简单的生活器具就是陈先林一家每天生活的场所,生活环境简陋,吃水非常困难,2014年2月份,一场大雪封住了周家河出村道路,也截断了陈先林儿子的生存道路。当天陈先林7岁的儿子因肺炎发烧已处于半昏迷状态,急需送往医院进行救治,但周家河村距王家河街道办中心卫生院有15公里,大雪的天气下根本无法出行,陈先林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渐渐没有了体温。
“如果早早走出大山,儿子来得及就医,也许就不会没了。”陈先林想起过往依旧内心悲凉。
孙子的去世,使得陈先林母亲郁郁寡欢不久后也病故了,本身三代同堂、幸福美满的家庭如今仅剩陈先林和妻子相依为命。
家庭的一系列变故更加坚定了陈先林要走出大山的决心。
2017年10月,陈先林的梦想被实现了。享受易地搬迁扶贫政策的陈先林在王家河移民搬迁安置点分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帮扶干部拿出了5000元加上陈先林自己的2000元给家里置办了家具。陈先林家原先没用过的东西,现在一应俱全,煤气灶、壁挂炉、抽水马桶等,真真正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移民搬迁安置点周边完善的配套设施也让陈先林感受到了生活的便捷,出门就是公交车站、医院、菜市场……
陈先林妻子患有精神残疾,需要看病用药时出门一公里就能就医;需要买菜买米,出小区门走几步就是市场;因为有暖气,家里冬天也暖洋洋的……搬进新宅的陈先林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原来就担心搬下来没啥生活的,没想到政府也给咱想到了,我现在在小区干保洁一个月挣600元,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不说,还享受低保、残疾补贴、失独补贴等惠民政策,日子过得没啥愁的。”陈先林开心地说。
因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过上幸福小康生活的一幕也正发生在新区锦绣园小区。在锦绣园西区的一栋单元楼二楼,郭育民正在阳台上给家里的花草浇水,妻子正在客厅来回走动进行康复训练,孙子在楼下的学校就读,厨房里飘出饭香味……这个明亮整洁的两居室是郭育民家分到的移民安置房。
今年65岁的郭育民是新区咸丰路街道办野狐坡村贫困户,老伴常年患有冠心病,儿子在2012年出走至今未归,儿媳相继离开,撇下年幼的孙子由自己抚养。全家住在几十年房龄的老房子里,逢雨就漏。全家生计仅靠郭育民忙忙碌碌的种地打工维持,这个生活困难的家庭日子过得越发紧巴,孙子因为无人接送刚上一年级就被送到了托管,老两口要一周才能见上一次。
2018年6月,郭育民家从野狐坡村搬到了锦绣园,不仅住上了新房子,孙子还能在楼下的学校上学,每天可以回家。“原来就愁以后靠我们老两口咋可能让娃住上好房子,现在我们三口人掏了7500元就住上了这套80多平方米的楼房,亮亮堂堂的,可太好了。”郭育民感叹。
生活过好了,扶贫干部又为郭育民带来了新惊喜。
有30年柿子醋酿造经验的郭育民一直想创办一家柿子醋坊,因缺乏启动资金,这个愿望一再被搁置。村干部在了解这一情况后,不仅以个人名义借钱给郭育民,还先后发动社会力量资助他近万元物资,在村干部的支持鼓励下,郭育民信心大增,筹集资金创办了育民醋坊。
现在郭育民每天忙碌又充实,生活环境的改善让郭育民一家生活更有激情,经营着的醋坊也让他看到了希望,“我带着我的柿子醋上了两年扶贫产品交易会了,每次销量都很不错。现在每天去醋坊酿醋,下午回家陪陪老伴和孙子,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郭育民告诉记者。
搬出大山,奔向小康。像陈先林和郭育民一样,依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住上新房子、过上新生活的贫困群众在铜川市还有4590户13944人。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了摆脱贫困的有效方式,挪出穷窝、迁入新居,提升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他们更有信心展开新生活,也更有勇气去拓宽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玲)为进一步加强铜川市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工作,培养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基本功扎实、教学艺术精湛的教学骨干教...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