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欣
如果说食物、阳光、土壤是让生命成长的沃土,那么书籍就是让生命成长的精华。古人说,治天下者先知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一个普通家庭怎样通过读书来抵御生活的挫折,怎样改变孩子,怎样去通过读书点亮他人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2020年铜川市书香家庭——韩娜家庭,听一听她的书香故事。
36岁的韩娜是印台区委宣战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作者,也是一个9岁孩子的妈妈。她爱看书的习惯是从2013年开始养成的,起初她看一些有关美食的书,在味蕾得到满足后,她便开始思考一些人生意义。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是一名“厨师”,人生的各种味道应该是由自己掌控的。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个与人为师的过程,大道至简的人生道理都藏在书中。
读书改变自己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正如麦家在《人生海海》中所写的,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2013年,韩娜的情绪曾一度跌入谷底,那时候,她便把自己埋进了书里,在书中她认识了摩西奶奶,懂得了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不开始的人生信念。她读到了杨绛与钱钟书先生在清苦粗安的生活中不改其乐的生活态度。她认识了畅销书作家张萌,看到了清晨4点早起可以活出比别人多半天的精彩人生。在书中,读到的每一个故事对她来说都是一次鞭策与学习。学会独立,学会自信,学会宽容,学会放弃……学会赋予自己改变的力量,而这一切都是书给予她的力量。她说,每个人都会有情绪郁闷的时候,当有看不开、解不开的问题时,就应该通过阅读,给自己的心灵去找一条出路。
正如稻盛和夫在《干法》中所说,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每个人遭遇的困难和挫折后来都成为成功的基础。2013年,韩娜到印台区红土镇肖家堡村当了“第一书记”。从小在城里长大,从未接触过农村工作的她为了对1500名村民负责,了解村民心理,把工作开展好,她看了很多农村致富方面的书,狠抓主导产业苹果的提质增效,使村民的口袋富了起来。从肖家堡村到东王村,她作为当时全区唯一的女性“第一书记”,最终用实干赢得了村民的认可。
2015年,由于工作调动,她从乡镇借调到了市创文办,从乡镇的“第一书记”到了综合科工作岗位,从每天到村里做群众工作到拿起笔杆子跟文字打交道,本领恐慌的危机感顿时向她涌来。她每天读《人民日报》《陕西日报》《铜川日报》研究当下创建工作的重点,借鉴一些他山之石拿来改良,学习“跳起来摘桃子”“钉钉子”等严肃活泼的文风。那是她快速成长的一年,那一年她被团市委评为“铜川市进步好青年”。再到后来写的文章发表到人民日报《民生周刊》《陕西日报》《视界观》《樊登读书》等平台,一切都源于她孜孜不倦的读书。
读书改变孩子
读书会“传染”。她的女儿小瑞今年9岁,也喜欢看书。周末,她们会一起“泡”在图书馆里,直到图书馆关门。无论雨雪风霜,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带着女儿前往图书馆品尝“精神食粮”。小瑞喜欢看书,到哪里都手不离书。晚上在楼道里借着微弱的灯光看书,坐在车上看书,甚至生病住院挂着吊瓶也要看书。不管别人再吵,她都能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一天,她们一起看《中国诗词大会》,韩娜问她:“你想参加诗词大会吗?”小瑞眼里放着光说:“可以吗?”“当然可以。”
梦想是成长道路中绽放的光芒,是让人们怀有勇气的一笔财富。于是韩娜组建了“诗词大会陪伴社群”,并邀请同事和朋友的孩子每天一起读诗、赏诗、背诗打卡,现在群里已经有57个孩子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50多天有诗词陪伴的日子,使孩子们收获了难得的自律和坚持。
读书改变他人
读书养成一种自律的生活方式。这些年,韩娜走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一本书,忙而有序的日子都是看书度过的。读《曾国藩》书中的十二条军规让她学会了时间管理早起,每天清晨5点钟起床读书学习。读《精力管理手册》让她学会了从饮食、运动、睡眠、情绪四个角度提高自己的精力,解决了自己精力不足、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在她的带动下,曾经爱看手机的母亲现在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读书练字。朋友们看到了读书带给她的改变,也纷纷加入到她的“早起读书运动社群”,小伙伴们每天都会在群里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互相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过着朝气蓬勃有梦想的日子,这一切都是源于读书的力量。
从2013年至今,韩娜阅读了320多本书。今年她的读书计划是阅读200本,截至目前,她已经阅读了26本书,每晚入睡前,她都会在朋友圈里发一则读书体会。谈及读书带来的收获,韩娜说:“读书不仅帮助了我自己,而且帮助了其他人。希望读书能成为每个家庭的习惯,让读书点亮生活。”
新闻推荐
陕西果业铜川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进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本报记者张创摄本报讯(记者惠路)为进一步做大、做强...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