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长江 通讯员 楚少晖
在耀州窑博物馆,82岁高龄的禚振西老人依然像年轻人一样,或在办公室查阅资料,或到陈列馆讲述耀州窑的前世今生,或出现在发掘现场甄别出土文物,忙忙碌碌不亦乐乎。人们早已忘记了她已是退休22年的“国宝级”东方古陶瓷专家,已习惯了她半个世纪以来这样忙碌的身影。虽为女性,但她的卓越与不凡赢得了“禚先生”尊称。
为解开耀州窑富蕴千载的神秘面纱,她扎根在这里,风餐露宿,孜孜以求,为耀州窑的发掘、研究、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无负一名文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与担当,获得了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中华第一人、“陕西建国50年十大杰出妇女代表”“铜川建市60周年杰出贡献人物”等称号。
“深挖”耀州窑,一生甘当“挖宝人”
1973年春,铜川市灯泡厂在搞基建时挖掘出了大量的陶瓷碎片,送至省文管会进行鉴定,省文管会的专家们看到这些瓷片赞不绝口,就指定让对青瓷有了解的禚振西将这些瓷片按年代分开。
禚振西对耀州瓷的了解和认识,还要从1961年说起。当时,禚振西刚大学毕业到省考古研究所工作,在资料室她见到了耀州窑出土的陶瓷标本,这一看便让她深深地热爱上了“精比琢玉,巧若范金”的耀州青瓷。当她再次看到了富集先人卓越智慧的青瓷文化名片,便找到了自己学以致用挖掘研究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让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扬起来的使命。
当年,省文管会成立了由3人组成的考古队,禚振西任领队进驻铜川黄堡开展实地挖掘研究。
70年代的黄堡,漆水相依,道路通畅,依然可见千年耀州窑发展的优越条件,但要打开耀州窑千年炉火之光谈何容易。加之“文革”,经济困难,吃不饱不说,住宿就是头疼的问题。(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东莞电(记者段海洲)12月2日至6日,参加第九届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的铜川经贸代表团,在市委常委、副市长、铜川经贸代表...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