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成龙
在铜川新区审判庭民庭庭长张梅看来,没能经历铜川法院的创建时期是一种遗憾,但也为自己是铜川法院各项工作发展最迅速阶段的见证者而自豪。
“我到法院工作已经30年了。这30年里,铜川法院发生的变化最大。”张梅说,“一些老同志把更早的时期拿来对比,也是这样认为的。”
30年前,刚刚参加工作的张梅在同事们眼里还是一个小姑娘。现在,她已经成为全国优秀法官、一等功获得者。
1998年10月,张梅进入铜川中院的时候,院里业务机构只有刑一庭、刑二庭、民庭、经济庭、告申庭、立案庭。“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感觉法院工作还是比较单一的。”她说,“案子也不多。行政庭、执行庭都是后来增加的,民三庭设置得更晚。”
张梅认为,铜川法院的变化,就是铜川市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市上的发展要求法院工作必须跟得上,民三庭的设置就是为了适应知识产权类案件越来越多的现实需求。铜川新区审判庭的成立和后来的发展变化更有说服力。”
创建于1992年的铜川新区,在1993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并享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切优惠政策。1998年,铜川新区审判庭成立。2002年12月,张梅来到新区审判庭工作。
“当时的新区审判庭还没有办公用房,租了一栋三层小楼办公,没有专门的法庭,我们开庭审理案件就在一楼30多平方米的大厅进行。全庭只有两台电脑,一切业(事)务都是手工完成的。”张梅说,“那时候哪儿能想到现在会有自动化办公啊!”
2005年,新区审判庭搬入铜川市公安局新区分局,设立了行政庭、法警大队,在编干警和聘用人员增加到20多人,有了一个审判法庭。“那时候的条件还是很一般,只有大案、复杂的案件才到法庭开庭,简易的案件基本都是在办公室开庭。”张梅说,“不过已经很不错啦!”
2016年,新区审判庭借用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北楼一、二层办公,有了3个法庭,缓解了公开开庭审理案件的困难。张梅说:“2017年10月,新区审判庭搬入新的审判庭办公大楼,自动化办公全面上线,有了标准化的刑事审判法庭、民事审判法庭、家事审判法庭、调解室、执行指挥中心、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及大中小会议室三处和整洁卫生的餐厅。”办公环境、办公条件有了质的飞跃。用张梅的话说:“当时我们真是欣喜若狂,大家都说这下开展工作方便多了。”
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办公条件的变化只是铜川中院新区审判庭工作变化的一个缩影。张梅认为,这么多年,自己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对法院和法官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2009年,新区审判庭3名民事法官全年受理民商事案件160余件。20年后的2019年,我们还是3名民事法官,截至8月份已经受理了520余件民商事案件。”张梅说,“案件数量大幅度上升,新类型案件频出,工作量大还不能出错,对法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2019年,新区审判庭新录用聘用制书记员、司法警察27人,干警和聘用人员达到66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大步推进,法官实行员额制管理。张梅认为,这对专业化审判团队的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改革之后,高质量法官队伍建设越来越快,审判案件的效力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她说,“最高法院还加大了业务培训力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越来越有信心!”
新闻推荐
通讯员李春霞在王益区农村信用社合作联社,有一个人被同事称为“工作狂”,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爱岗敬业这个词所承载的分量。...
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