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01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78年—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
?1978年—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
改革开放40年,是全市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的40年,是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的40年,也是“农业蓬勃发展、工业突破发展、三产快速发展、投资助推发展”的40年。
农业蓬勃发展。从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伟大实践,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粮食产量较快增加,市场供给日益丰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特色农产品量增质优,园区农业发展新路不断拓宽,农业生产实现由单一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蓬勃发展的新跨越。截至2017年,全市建成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48个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化、标准化特征明显。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55亿元,是1978年的98.3倍,粮食实现“十四连丰”,总产24.29万吨,是1978年的2.1倍;园林水果总产79.16万吨,是1978年的173.6倍;蔬菜、肉类、奶类、禽蛋从无到有,产量分别达到18.84、1.69、2.72、1.64万吨。
工业突破发展。纵观40年工业发展,从高点起步到世纪之交的举步维艰再到如今的多极支撑、平稳增长。截至2017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21户,较2007年增加103户;户均产值3.01亿元,是2007年的2.89倍;工业增加值150.84亿元,是1978年的89.9倍;主要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7年生产原煤1954.1万吨,是1978年的2.19倍;水泥2171.5万吨,是1978年的16.1倍;电解铝15万吨,是1978年的33.1倍。天然原油、乳制品、铝型材、陶瓷、环保设备、工业模具、汽车零部件、中西成药等转型标志性产品,已占有一席之地。
在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转型试点城市后,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关闭“五小企业”及落后煤矿,在保住水泥行业产能占全省1/3份额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水泥制品、装配式建筑等衍生行业,2017年石膏、水泥制品等行业增加值增长6.6%,高出水泥制造业增速25.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接续产业,2017年食品、医药、装备制造三大接续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8.8%。近年来,根据不同产业定位,成立了耀瓷文化产业发展基地、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坡头新材料工业园和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园,已成为铜川市新产业发展聚集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2017年四大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75.7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1%。
三产活力增强。1978年以前,全市服务业水平低,发展相对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随着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的推出,全市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4.3亿元,是1978年的225.5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5.31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3.37亿元。在传统行业持续增长的同时,金融、房地产、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13.88亿元,房地产业15.97亿元。近年来,信息、物流、专业技术职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增强。
投资助推发展。40年来全市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2010年以来,全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投资规模前所未有,年度投资规模达到百亿级别,为加快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2010年至201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36.3亿元,是1978-2009年投资总和的5倍。
(市统计局张东、杨健供稿)
新闻推荐
暑假时,妈妈带我去了海南三亚的三亚湾。早晨,海边非常安静,蓝蓝的海水一望无际,太阳公公慢慢地露出了半边脸。海浪轻轻地拍打...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