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闲的时候,在家也没啥事儿,到这里看看书学学知识挺好的!”每天傍晚,王益区黄堡镇罗寨村文化大院里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在罗寨村,文化大院成为农民的“快乐家园”。
晚饭后,罗寨村文化大院里就热闹起来了。伴随着欢快的锣鼓点儿,农民们扭起了秧歌。“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大家也开始重视文化生活了,扭扭秧歌挺乐和!”罗寨村闫大娘笑着说,她每天傍晚都会来扭秧歌,身体硬朗了,心情也好了。自商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王益区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在加快推进辖区2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当中,延伸与拓展现有体制内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和服务,因地制宜扶植发展“乡村文化大院”。王益区辖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大多依村委会、村小学等村级公用场所建设,在开放时间、设施置放、服务提供上多呈现为程式化、集中化、接纳式,广大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自主性、参与文化活动的自由性不能有利体现,群众文化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培养,乡村文化多样化发展动力不足,群众对文化需求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异。王益区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综合农村群众居住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乡风乡俗、文化积淀等因素,延伸与拓展现有体制内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和服务,打造“乡村文化大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更便捷、更接地气、更富乡土气息。
王益区依托“文化中心户”将现有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和职能服务进行有机分解、合理下移,把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公共文化服务调配调度、指导辅导中心)可移动、可流动的图书以及锣鼓音响、服装道具、体育器材、影视设备等文化设施、文化职能配置,委托给相应的“文化中心户”,由其影响和带动居住点周边群众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村公共文化服务调度员、指导员)统一管理,同时根据各居住点覆盖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行及时调配设施设备利用、指导辅导文化服务开展,以“文化中心户”为载体,采取政府购买(或政府资助)方式,让服务活起来,使设施动起来,变集中接纳式服务为分散自助式服务,合力构筑“乡村文化大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形成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的格局。
“大院的活动可丰富了!”文化大院负责人说,每天早晨村里的老年人都来这里锻炼身体,农闲时年轻人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村里的文艺骨干也在这里排练节目,并多次去演出,很受大家欢迎。”在春日暖阳的照拂下,文化大院里春意盎然,欢声笑语不断,农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本报记者 张欢欢)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琳)4月6日,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麻醉科在超声引导下,成功为一名“左手拇指开放性损伤”的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这种超声可视化精准麻醉技术用最少的麻醉剂量、最低...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