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带来物质的丰饶,为广大群众衣食住行提供了巨大便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足快乐。但人是灵与肉的结合,不仅需要肉身的满足,还要追求精神的充实。“幸福感”主要源自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充盈与自我实现。一座城市整体“幸福感”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文化的力量。
近年来,铜川坚持把“文化兴市”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打造铜川公共文化体系升级版,群众文化生活发生脱胎换骨式的飞跃。通过文化创建,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三级馆以上标准;今年全市建成各具特色的“6+X”基层综合文化服务阵地453个,达标率96.1%;为了让文化成果人人共享,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站(中心)全部纳入免费开放范围,在建好设施的同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效能。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善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惠及城乡。
行走在四区一县,从乡镇到街道,从农村到社区,各个文化馆站每天都有群众读书健身、跳舞下棋、习书作画;2017年政府购买惠民演出750场,全市各类群众性文艺演出达1800余场次,公益电影放映6125场。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书画院等文化单位根据市文化广电局的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传统民俗节庆为契机,统筹各类优质文化资源,推送“菜单式”“订单式”服务,让群众饱尝“文化大餐”。音乐剧《孙思邈》、现代秦腔剧《照金这片天》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原创舞台剧,和此起彼伏的音乐会、书画展、合唱艺术节等,给群众带来高品质的艺术享受。这些“文化惠民”工程让城乡群众从中获得了幸福感,群众自觉参与文体活动也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进学校、进广场、进企业,走村入户,传递幸福。群众自主参与的热情持续高涨,歌声、舞蹈,抑或新老戏迷的吹拉弹唱,街头广场不期而遇的摄影、书画展,点点滴滴浓缩着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体现着对铜川转型发展的自信,洋溢着城市生活的幸福,凝聚着建设大美铜川的正能量。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能像鸟儿一样,在林间自由地鸣唱、栖居和飞翔。铜川文化工作者将群众对幸福的祈盼命名为“诗与远方”。它不是悬浮于半空、无关痛痒、可有可无的闲谈,而是事关84万人福祉的大事,是一件实之又实、硬之又硬的民心工程,也是铜川文化人的责任与担当。(朱元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璇)今年,市规划部门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市城建档案馆按照年初目标任务要求,将库藏档案数字化转换任务按时间分解落实到人。根据实际分工细化量化每半年、每月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安...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