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听障学生朱舒涵练习手语的模样在窗户前留下美丽的剪影。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3月4日晚,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北京体育大学舞剧系的学生们参演舞蹈节目。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国家体育场“鸟巢”再次被优美歌舞和炫动的灯光点燃。
与冬奥会不同的是,残疾人站上了这个盛大的舞台,他们用专业的歌唱技术、优雅的舞姿向世界证明,残疾人不是弱势群体,他们拥有更难以想象的力量,可以让冬残奥会的开幕式和冬奥会的开幕式一样精彩。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参与表演的有北京市各大高校、特殊教育学校的青少年,残疾人和健全人融合表演、默契十足,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北京市盲人学校
13名学生中德双语演唱,为冬残奥会开幕式热场
“乘着这歌声的翅膀,亲爱的随我前往,去到恒河的岸旁,最美丽的好地方……”在开幕式热场环节,德语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响彻鸟巢。
对于参与合唱的13名北京市盲人学校(以下简称市盲校)学生而言,虽然无法看见这美好图景,但并不妨碍他们用美妙的歌声奉献一场精彩表演。
13名学生组成“盲校合唱小分队”
1月24日下午,伴随着钢琴声,北京市盲校的音乐教室里传来阵阵和声。教室里,合唱团老师于芳侧坐在钢琴前,边弹着钢琴边指导面前的十几个孩子,“声音大一点,稳住,好,非常好……”
放眼望去,站在第二排的两个学生格外显眼,她们身高差不多、穿着一样的黑白条纹上衣。这两位是合唱团里有名的“姐妹花”,姐姐马亮今年16岁,是初三学生;妹妹马明13岁,刚上初二。能被选中在冬残奥会的舞台上表演合唱,姐妹俩十分开心。
记者从学校了解到,接到表演任务后,学校先在校合唱队里挑选学生,因人数不足,又挑选了部分从未接触过合唱的学生,最后一共13位学生组成了“盲校合唱小分队”,他们中年纪最小的仅7岁。
从1月中旬起,每周四和周六下午,都是合唱排练的时间。虽然休息时间被占用了,合唱团的成员们却很开心。
从未接触过德语,歌词成最大“拦路虎”
得知合唱的曲目有《乘着歌声的翅膀》,合唱团成员、初一学生周冠祁觉得这个任务并不难,“这是一首老歌,都唱过好几次了”。
令周冠祁和小伙伴们没想到的是,这次他们要唱的是中德双语版本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听到这个消息,周冠祁吓了一跳!“我的妈呀,我可不会唱。”第一次听到德语歌的马明也觉得,“一个头两个大,学不会学不会。”马亮说,自己听了一早上,只学会了一句。
和普通孩子通过看乐谱学唱歌不同,视障孩子学习歌曲只能靠“听”,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听,靠着记忆背歌词听节奏。对孩子们而言,从未接触过的德语歌词是最大的“拦路虎”。
在于芳的乐谱上,除了五线谱和中文歌词外,还附上了一页A4纸,上面用蓝色和黑色的签字笔标记着许多单词。“黑色的是德语歌词,蓝色的是发音。”于芳告诉记者,从慢节奏的分解的歌词、带音高的分解的歌词,到不同声部的旋律、带歌词的不同声部,自己把一首歌“掰开了、揉碎了”,录制成音频发给学生家长让孩子们学习。
爱接话茬、爱嬉笑打闹,比一般孩子更调皮
说起这群孩子,于芳心底满是骄傲。“我来盲校六年了,合唱团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我一手带出来的,看着他们能把一首歌唱得特别好的时候,我心里特别自豪。”
私底下和学生们相处,于芳也是温柔和严厉并存,“他们唱歌的时候真的特别打动人,有时候我都会听哭。但他们淘气起来有时候真hold不住,必须严厉。”
周冠祁就是个出了名的“小话痨”,会跟紧挨着的同学偷偷聊天,直到被老师点名才不好意思地停下来。
马明则是个隐藏的“编剧”。她把晦涩的德语歌词编成一个故事,“这样更容易记住,还不容易出错。我平时无聊的时候就喜欢编故事,还喜欢多角色扮演,一个人模仿故事里每个角色的声音。”
排练时,想到即将有机会登上冬残奥会开幕式舞台,马亮鼓励妹妹马明,“好好唱,不紧张就行。”马明则对姐姐马亮说,“课余时间好好练习,争取完美演唱,发挥出自己120%或者240%的水平。120%就是最好的水平,240%就是双倍的最好的水平。”
北京联合大学
用心用手“唱”国歌
开幕式上,雄壮的国歌声响彻国家体育场(鸟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距离国旗最近的地方,有一群人静静肃立,有的轻声哼唱,有的用手语“唱”国歌。
他们是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有视力障碍者、听力障碍者和健全人。站在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上,他们向世界传递残健融合、守望相助、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望。
调整体态、练习微笑,每天跳绳四五百下
对视障人士而言,唱好歌不难,难的是在唱歌时候保持良好的体态。
很多盲人在说话时会习惯性地仰头,低视力的童俊杰说,导演在训练中,着重调整了盲人的体态等细节。“头要向上仰45度,不能太高。身体也要微微前倾。”在童俊杰看来,合唱中,要把对祖国的热爱、内心的感受通过表情展现出来,同时,还要注重舞台效果。
为了呈现更好的状态,李卓航用嘴咬住一根筷子练习微笑。“这个方法对我来说没有那么好。训练时有个老师就告诉我,想着自己特别高兴的一件事,这样微笑就能保持住。”李卓航想到的是2017年参加欧盟国立音乐学院在上海举办的钢琴比赛,他获得了业余组冠军。
除了表情,李卓航在体重上也格外努力。为了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李卓航用了好多种减肥办法。“跑步最管用,跳绳也行。”在学校时,李卓航每天都会跳绳四五百下,“挺好的,我已经瘦了四五斤了。”
手拉手互帮互助,在训练中全面成长
在这个由48名学生组成的表演团队中,12个学生是听力障碍,24个学生是视力障碍,12个学生是健全人。这也意味着看得见的听障学生和健全人要担负更多的责任,尤其是健全人。
“刚开始训练的时候,盲生看不见,所以我们容易走不齐。”特殊教育学院教育康复专业大二学生崔雨晨是12位健全学生之一。她告诉记者,自己后来想到了一个方法让盲生也能跟上,“拉着盲生上场时我会悄悄地捏她的手,用这样的方式提醒她迈左脚。”
童俊杰告诉记者,在队形编排时,为了让大家演唱完歌曲能够整齐划一地转身、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导演组和学校老师做了各种尝试,“把能看见的学生尽量放在看不见的学生旁边,这样可以带动着大家一起转身。”
因此,合唱团队的队形不全按着高低安排,而是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但在童俊杰看来,这恰恰说明了特殊教育期望达到的共享、自然、融合。“不要刻板地说谁高谁在后面、谁矮谁在前面,我们要的就是这种互助互爱、错落有致地站在一起。”
北京体育大学
90位“雪花姑娘”共跳圆舞曲
随着“雪花凳”的移动,90位“雪花姑娘”在柔美的音乐里翩翩起舞……开幕式上,百余名演员合作完成了当天唯一的文艺表演节目《冬残奥圆舞曲》。
记者了解到,参与该节目演出的有听障人士,也有健全人。其中健全人全部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第一次登上“鸟巢”的舞台表演、第一次与听障人士合作、第一次参与冬残奥会……这场短短几分钟的演出,对于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几十位学生而言,十分特别。
动作修改无数次,用“代号”记位置
观众不知道的是,精彩演出背后经历了无数次修改。“这个舞蹈不知道改了多少个版本,每天都在改,每天都在练习。”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2021级研究生曹漪丹记得,排练期间,有时甚至不到半小时就会改一个新版本。
这是场上唯一一个文艺节目,导演组希望能在舞蹈编排上出彩,要求自然也很高,很多动作都在不断调整,“光是大的改动差不多得有四五个版本,完全推翻重来的那种。”曹漪丹表示,贯穿始终的是雪花这个概念,这也意味着组成“雪花”中的任意一个地方要调整,所有人都要改,“很磨人,非常考验人的心态。”
对学生们而言,记住自己所在的位置就十分重要。“我们排的队形是雪花,是有形状的,只要歪一点儿从上面看就不是那个形状了。”北京体育大学大二学生刘梦婷解释道。
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体育教学专业2021级研究生关鑫告诉记者,导演组给每一个位置起了“代号”,“有树叶位、树杈位,还有箭头位、漩涡位等等,虽然名字上听起来跟雪花没什么关系,但的确对我们来说很生动形象。”
和听障人士配合,先打样板再教别人
场内的90名演员中,只有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40名学生是健全人,其余都是听障人士。形成默契、配合完美地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是一道难关。对于大部分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来说,这是她们第一次与听障演员合作舞蹈。
“打个样板出来”是北体大的学生们解决难关的第一个方法。“导演跟我们沟通比较快,我们就先做出导演想要的效果,然后再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去教她们。”曹漪丹介绍。
“我们的节奏是统一的,她们的节奏也是统一的,但是会比我们慢半拍。”刘梦婷说道,因为听障人士听不到音乐或者导演的口令,多是看老师的指挥才会开始,“有时候她们转错了方向,看不到老师指挥;有时节奏太快动作太多,她们会跟不上。”
在关鑫看来,差距不仅仅存在于健全人与听障人士之间,甚至健全人与健全人之间、听障人士与听障人士之间也有,在长达两个月的磨合中,关鑫和小伙伴们也学会了简单的手语。
曹漪丹展示了自己在训练中学到的手语,“一拍到位、再来一次、换位置、早安、晚安等手语动作都学会了。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了解了一个新的群体。”
在训练中逐渐领悟“残健融合”
训练之外,曹漪丹每天要统计每个人核酸检测的情况、健康宝的状态、提醒大家带好证件,还要跟司机确定出发时间、上车地点等等,“都是琐碎的事情。”
曹漪丹告诉记者,事情虽然琐碎但十分重要,“万一漏了哪个环节,‘掉链子’了,可能就会影响整个排练。我肯定要努力保证每个环节都安全无恙,让所有的演员安心地排练、平稳地往前走。”
在曹漪丹看来,几个月的相处让大家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团队,互相搀扶着努力向前,“排练的时候,导演告诉我们,大家是一个集体,集体的表演不是单纯靠导演就能往前推动的,而是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少一个人都不行。”
而对于冬残奥会“残健融合”的理念,学生们在朝夕相处中也有了更多的体会。
“我们每个人头上有一个发饰,是一个小雪花。但每个人的发饰都不一样,而且每个小雪花都缺了一块。”这次演出经历带给关鑫很多感触,“原来我们对残疾人的关注不是很多,也不知道该如何跟他们相处。但经过这次合作表演,我能感觉到他们其实跟我们一样,而且可能是因为身体上有一些不便,反而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善意。”
采写/新京报记者杨菲菲
新闻推荐
郑鹏在比赛中摔倒后起身张梦秋在比赛中梁景怡在比赛中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男子、女子超级大回转比赛6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