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马兰花合唱团再次唱响奥林匹克会歌。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2月12日,马兰花合唱团乘坐的大巴车抵达“鸟巢”附近的驻地。2月12日,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八一学校,马兰花合唱团在家属和乡亲们的欢送下出发,前往北京参加冬奥会闭幕式的演出。A12-A13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2月12日,城南庄镇八一学校,邓小岚和合唱团的孩子们准备出发前往北京。2月12日,每个孩子手上都有一个写着合唱团信息与带队老师电话的手环。2月11日,马兰村,“音乐城堡”里摆放着马兰村小乐队的旧照。2月11日,马兰村,合唱团参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出归来时的欢迎横幅。2月11日,马兰村,胭脂河畔的“月亮舞台”是邓小岚促成建立的。扫码观看视频《美丽的马兰花》
2月12日一早,天蒙蒙亮,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已热闹非凡。八一学校的操场上红旗飘扬,鲜花装扮,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唱响世界的马兰花合唱团,在家人与乡亲们的欢送下,再次出发,前往北京参加冬奥会闭幕式的演出。
马兰花合唱团由阜平县城南庄镇的44名孩子组成,他们分别来自镇里的5所学校,最大12岁、最小的6岁。前往北京参加开幕式,对这44名孩子来说多是第一次走出大山,他们学会了自己洗衣服、刷鞋、洗碗,不断蜕变、收获、成长。这次出发,孩子们显得自信。
车上,11岁的席庆茹举着手臂,练习邓老师教给她的小提琴指法。席庆茹是马兰村人,在马兰小学读四年级。从二年级开始,席庆茹就加入了校乐队,开始学习音乐,一直在跟邓老师学习。
席庆茹口中的邓老师,就是这天籁童声背后的筑梦人——79岁的老人邓小岚。邓小岚是马兰花合唱团的前身——马兰小乐队的创办者。从北京退休后,邓小岚来到她的出生地马兰村回访,这里是她的父亲,老一辈新闻人邓拓工作过的地方。回访时,邓小岚发现“这里的孩子什么歌都不会唱,也没什么兴趣爱好”,这让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决定用五线谱给山里娃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
此后,邓小岚常年奔波在京冀两地,她从各处找来小提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乐器,无偿教会孩子们唱歌、演奏,组建了少儿乐队,还举办了乡村儿童音乐节。
马兰村里有条胭脂河,那是席庆茹和小伙伴们的游乐园。夏天,孩子们会下河抓鱼,冬天,他们又会在河面上滑冰。去年底,邓小岚促成的“月亮舞台”在河边建成,这是邓老师送给孩子们的歌唱舞台。6500多个日日夜夜,音乐渐渐成了马兰村的一张名片,邓小岚用音乐改变了一座村庄。
席庆茹的两个姐姐都是邓老师的学生,老一批学生长大,新一批学生到来。看到席庆茹有音乐天赋,邓老师将自己使用多年的宝贝小提琴送给了庆茹。这是一把有很多划痕的老旧小提琴,旧的小提琴盒子有破损,被换成了一个不完全适配的黑色皮盒。但席庆茹将它视若珍宝,每次练完琴都小心擦拭,然后放到盒子里收好。
开幕式演出是席庆茹第一次来到北京。之前,她到过的最远地方是石家庄,“去石家庄给妈妈看病。”去年妈妈病危,席庆茹不得不退出冬奥会集训,回家陪妈妈走完最后一程,“他们在台上唱,我在台下唱……”但是,音乐梦一直在席庆茹心中。一次补选的过程中,席庆茹再一次获得了参加冬奥会开幕式演出的机会,“唱完最后一个音,我抬头看了看鸟巢的上空,有颗又大又亮的星星在闪,我觉得,那是妈妈在陪伴我。我知道,闭幕式的时候,她也会在那儿。”
大巴车驶出了大山,驶过了高楼,来到了“鸟巢”。这群山里的孩子,登上冬奥会闭幕式的舞台。
新京报记者郑新洽
新闻推荐
“看哪!看哪!又该我偶像出场啦!”嬴奥运激动地从沙发上跳起来,骄傲地对家人们大叫道。一时间,客厅里充满了手板欢快的哗哗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