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冰立方,观众相隔一个座位观看比赛。4月2日,冰立方,志愿者现场指引观众入场就座。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
附加题
考生姓名:北京冬奥测试活动运行团队
考场地点:国家速滑馆、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
考题
此次北京赛区5个场馆的冰上项目测试活动,各场馆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应测尽测、能测尽测,组织好测试活动,完成测试任务。记者发现,不同的场馆承担不同的竞赛项目测试任务,同时,场馆的特点也各有不同。它们在这次测试活动中进行了有自己特点的测试内容。例如,首都体育馆进行了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个不同项目的场地转换,国家游泳中心进行了冬奥会项目“冰壶”和冬残奥会项目“轮椅冰壶”的转换。五棵松和“冰立方”都进行了带观众的测试。这些测试内容体现了场馆的特点,也为冬奥会、冬残奥会赛时运行进行了深度预演。
考点首都体育馆
场馆运行团队测试两个竞赛项目之间的转换
首都体育馆要承办花滑、短道项目比赛,其中一天内两个项目比赛都要办,两个单元的间隔是5个半小时。对场馆运行团队来说,必须做好准备。
“现在场地用的是移动式保护垫。短道用90厘米厚的垫子,花滑比赛时再换成25厘米。这就有一个场地转换的问题。”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常务副主任兰立介绍,防护垫的转换进行了演练,演练情况看还是比较顺利的。一开始用时大概四五十分钟,现在30分钟就可以完成转换。
这次测试活动中,首体团队密集地安排了转换。既有冰面转换,对场馆温度和冰面软硬度等根据比赛项目进行调整,也有临时搭建的设施转换,如发令台、防护垫等。还有不同项目的媒体记者摄影位置不一,花样主要在主席台方向,短道主要在弯道方向。这些是转换的内容。
“场馆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旦实现两个项目的比赛、训练转换,我们运行团队业务领域的工作也要跟上,挑战是非常大的。”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表示。
考点冰立方
冬奥项目和冬残奥项目需两天内完成赛场转换
此次测试活动,“冰立方”4月1日至6日测试冰壶比赛,7日至8日是转换期。9日至10日,该馆第一次举办国内的轮椅冰壶比赛。
两天内,“冰立方”要完成“冬奥项目”和“冬残奥项目”之间转换赛场,涉及硬件和软件两种转换。
硬件方面,场馆的空间、流线和设施要完成转换。前期场馆已经做了无障碍的硬件准备,转换期间,团队还要对很多关键的流线,比如电梯、坡道和卫生间,再次进行转换确认。
软件方面,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对场馆团队进行了专题培训,就残奥的理念、残疾人事业以及轮椅冰壶运动中间应当注意的相关事项,特别是轮椅冰壶运动员个人的健康、防疫以及救助进行全面培训。
此外,转换还涉及大量的形象标识。从冰壶比赛场馆转换成轮椅冰壶比赛场馆,国家游泳中心首先要把队伍更衣间的名字换过来,把大的景观换过来。
考点五棵松体育中心、冰立方
两场馆测试“接待观众”的能力
4月4日下午4点40分,五棵松体育中心举行了一场接待观众的冰球比赛。场馆运行团队测试了“接待观众”的能力。这是一场“压力测试”。
五棵松场馆运行团队服务副主任石威告诉记者,这场“压力测试”,从观众抵达、外围疏导、测温扫码,到票检、安检并进入场馆,全流程进行实战演练。
“散场后还有观众疏散,考虑到赛时的疏散规模比较大,这次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个区域,局部的几个门,测试一下疏散的流线、人流量、整体的时间长度。”石威说。
观众测试还预想了一些“突发状况”,石威告诉记者,团队模拟了票务纠纷、出示假票等情景,在冬奥会赛时有可能遇到这些情况。
“冰立方”也进行了带观众的测试。这次测试是自疫情以来北京市内第一次举办带观众的大型比赛。
考点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馆
测试“场地转运”做到无缝衔接
场馆团队还为高水平冰球比赛中较为特殊的环节安排了测试内容。如清雪服务,在高水平的比赛中,每一节会有3次暂停,竞赛组织团队安排了雪童清雪服务,需要在70秒中把冰面的所有积雪清理干净。在这次测试活动中进行了雪童清雪服务的测试。
场地转运也是五棵松体育中心团队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在冬奥会时,冰球项目在五棵松体育中心和国家体育馆两个场馆举行。赛时,球队需要在两个场馆间转移。转移涉及(运动员和裁判)和护具。到了决赛阶段,浇冰车司机还可能在两个场馆间进行转运。
“转运在奥运会期间次数非常多。此次测试活动涉及了3次,共有5支队伍进行转运。所有转运都需要无缝衔接,需要交通、物流、体育等业务口紧密配合。”冰球项目和残奥冰球项目竞赛主任段菊芳说。
此外,在高水平的冰球比赛中,防护玻璃容易被运动员击碎。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更换。这也是测试活动的测试内容。
新京报记者吴为
新闻推荐
川大智胜日K线图■本报记者林珂业绩出现恢复性增长的川大智胜(002253)继续保持复苏势头。从公司最新发布的2020年年...